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大渡口要闻
走进大渡口古镇 带你去逛曾经的购物中心

供销社是那一代人独有的记忆(资料图片)

    票证年代(资料图片)

    曾经的记忆

    马桑溪供销社旧址一角

    马桑溪百货商店收藏的旧时农具

    当年供销社的社员证(资料图片)

    曾经的两层小楼

    百货商店正大门

    供销社,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曾经,凭票购物、排长队,它盛极一时,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一斤盐、一瓶酒、一尺布、一颗纽扣、一双鞋子……无不与供销社和三尺柜台有关。

    如今,供销社这个概念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在我区大渡口古镇,还留存着一个供销社的旧址——马桑溪百货商店。两面“百货公司”的旗帜在房顶上随风飘扬,把人记忆深处的故事又翻了出来,虽历经沧桑、岁月更替,却风骨犹存、情怀依旧……本期,记者带你走进大渡口古镇,一起去寻访那些曾经的记忆。

    供销社记忆 大小生活用品都有卖

    在马桑溪社区居委会旁边有一栋带院子的平房,天气晴朗时,58岁的陈国明就喜欢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报纸。

    “如今,马桑溪供销社这个遗址除了带给人们流连忘返的情怀,更多是那份老记忆的寻访。”关于供销社的故事,这位土生土长的老大渡口人向我们讲述了那段记忆。

    “对于马桑溪供销社这个地方,我还有些记忆。曾几何时,大到锅碗瓢盆,小到火柴针线,都能在这里买到,它的作用拿到今天来说,就好比是一个大型的超市。”陈国明老人比划着说,“马桑溪供销社里面一个木质的大柜台,到我胸口那么高,里面摆着很多在当时看来很稀罕的玩意儿,有香烟、香皂、糖果等,后面是一个木质的多层大架子,摆放着酱油、陈醋、盐、还有布匹等。”老人说得很细致,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据陈国明老人讲述,自己很小的时候,最爱往供销社跑,因为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幸福的味道,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

    凭票买东西 有种味道埋藏在心底

    陈国明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这种味道一直就深深地埋在他心底。“我记忆中供销社那个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了。柜台里面除了糖果饼干之外,柜台上面还摆放着花花绿绿的布料,每每看到这些东西,我和小伙伴们都要悄悄议论半天,眼馋半天。”陈国明笑着对告诉我们,这间屋子对小朋友最具吸引力,我们隔三岔五就要跑进去看看。

    据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商品资源不足,国家根据实际状况,制定了定点、定时、定量供应的政策,购物的时候需要持各种各样的购物票,比如粮票、肉票、布票、油票、化肥票、农药票等。

    陈国明回忆,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那时候没有电灯,家里用煤油灯,经济好一点的人家就用洋灯,所以,每个月家里都会领到煤油票。此外,每年还能领到布票、棉花票等,发多少票,可以买多少东西,没有票,即使再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永远挥不去 那一代人独有的记忆

    随后,记者再次来到马桑溪百货商店,空荡荡的房子早已没有以前“购物中心”的模样,眼前的马桑溪百货商店,结构仍保存完整,一楼一底,一层由三个大房间组成,其中有两间正在重新装修,还有一间则收藏着旧时的农具。

    据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介绍,马桑溪百货商店建于1965年,当时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面积约152.5平方米。最早马桑溪供销合作社主要经营柴米菜油盐和少量的日用百货,后逐步扩大到经营百货、饮食、副杂、服务等业务。老百姓要想添置东西,供销社是唯一的购买渠道,而且买啥都得凭票。在那个年代,供销社俨然就是老一辈心目中的“购物中心”。它独一无二的市场角色,造就了供销社一个黄金般的荣耀时期。

    曾几何时,百货商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今,马桑溪百货商店已被列入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场地条件将局部对外开放,重新与世人见面。对于供销社的记忆,说不明,道不清。不过,她却承载了那一代人关于商品的记忆。 (记者 高祎恩/文 周朝华/图)

    相关链接

    供销社的重要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