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or情人节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韩庄闸舟中七夕

    七夕将至,每到这一天,各种商家、媒体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玫瑰花价格翻倍、餐厅爆满、影院一票难求,情侣互送礼物,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互诉衷肠。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青睐,这本是好事。不过,热闹之余,大家似乎忽视了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我们的七夕反倒在商业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之下,庸俗化成最本土的情人节了。这固然是节日文化的流变,挡不住的潮流;亦提醒我们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莫要被资本变现逻辑所涂抹。于此而言,尽管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仍有大片空白的空间。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驿站。当我们面对传统佳节的时候,不妨拿出一份心境,用心体会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品味其中珍藏的文明价值及其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会给生活中的我们增添无形的力量。(文明)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