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昔日低保户 今日小老板

   (记者 黄兰清)在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刘家坝社区,有一家没有招牌的小面馆,位于原重庆长江钢厂的公路边。老板李勇守住“货真价实”的口碑,在此经营了12年。

  “老板,你这店面怎么没有名字呀?”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勇解释到,从2008年开业至今都没有挂招牌,在这吃饭的都是回头客和熟人,大家都亲切的称为“李勇面馆”。“我认为每天客人坐在我店里吃饭就是最好的招牌,至于名字,大家想怎么喊就怎么喊。”

  李勇是原重庆长江钢厂的工人,2003年企业倒闭后,不得不自找出路重新就业。失业那年,李勇才27岁,工作经历不算丰富,在求职路上走得并不顺利。在此期间,李勇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申请了低保。虽然每个月拿着国家的补助,但李勇心里想的却是赶紧找到稳定的工作退保,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尽快自力更生,我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间40平米的小店开面馆。朋友开玩笑说,我最多只能撑半年。没想到这一开,就是12年。”李勇回忆,刚开始经营面馆没有经验,作料放多少,面条煮多久,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而对于食材的品控,李勇更是有着自己的标准,他坚持每天采购新鲜蔬菜、猪肉、牛肉,从不购买冷冻产品。

  渐渐的,李勇的面馆走上了正轨,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便主动向街道申请了退保。随着“李勇面馆”的好口碑逐渐传播开来,生意也蒸蒸日上,每天来吃面的顾客络绎不绝。

  来李勇店里用餐的,大部分是附近的上班族和居民,有的居民搬家了,还会时常坐车来尝尝这熟悉的味道。李勇的成功经营,还吸引了来自达州、遂宁等地的打工者到他店里学手艺,返乡开起了面馆。“带了十多个徒弟吧,很有成就感!”李勇笑着说。

  十多年来,李勇一个人独自撑起一个小面馆,从采购、煮面、洗碗,全是自己一人包办。每天从清晨5点马不停蹄工作到下午2点,生意好时,一天要卖90斤面。

  近年来,由于附近一带拆迁,居民越来越少,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停业了两个月,李勇的小面馆生意大不如前。“不能坐以待毙,要想办法走出现在的困境!”今年6月28日,李勇利用自己面馆的门面空间,开启了“小面+大排档”的经营模式。早上和中午卖小面,晚上经营大排档。

  比起以前,李勇现在更加忙碌了,但收入也水涨船高,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1000元左右。“越挫越勇,不断努力。生意好了,我也更有信心。”李勇笑着说。

  12年间,李勇脚踏实地,用坚持和奋斗走向了小康生活。在他眼里,“小康”就是“国泰民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他说,自己以后也会继续秉持“货真价值”的经营理念,留住更多客人,争取把生意做得更大。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