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人物专访
您的位置: 人物专访
【工匠风采】金牌工人 最美的年华献给车间

一个产品需要数十次测量和调试

向玉平展示工作成果

    憨厚朴实的笑容,沾满机油的双手,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做事时目不转睛的眼神。沉稳冷静,这是向玉平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锲而不舍地提高技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是向玉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17年来,他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技术,始终扎根齿轮精密生产一线,实现了由普通操作工人到企业“金牌工人”的完美蜕变。

    进步秘诀 要比别人多学多做一点

    向玉平今年36岁,重庆云阳人。2001年,刚中专毕业的他便来到重庆秋田齿轮公司,在精密加工中心一干就是17年。

    “齿轮生产线上,因为有了我们这一道工序,齿轮才能从普通产品到精品,彰显企业的高精技术和实力,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说起自己的工作,向玉平十分骄傲,在齿轮生产环节,精密加工是最重要的一道环节,需要操作工人利用专业机床对齿轮齿部进行精度加工,达到客户的高水平技术要求。所以与基础的生产线工人不一样,向玉平是一位技术型工人。

    正是因为这是一门技术活,其对操作工人的要求也十分高,这对刚走出校门的向玉平来说,还是压力很大。他回忆,那时,在一群比自己学历高又经验足的同事面前,他曾一度十分自卑,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一定要做最努力最用心的。”

    “多做,多看,多学,不管什么都比别人更努力。”那时,老师傅在前面讲,他就跟在后面拿着笔记本记,晚上下了班还要追着师傅请教,抓住每一个操作机器的机会,一年后,学徒向玉平在一起加入的新同事中优先出师,他开始独立操作机器,完成产品的数据调试和测量。老师傅们经常说:“小向比旁人更努力更能吃苦,这个结果是顺理成章的。”

    “我的视野开阔了,要不是这份工作,我哪里接触得到如今国际上最尖端的设备和技术。”向玉平说。

    深沉的爱 把工作服当成“战袍”

    “干了17年,我对这份职业已经有了使命感,每次穿上这身工作服,我就觉得穿上了‘战袍’。”向玉平坦言,一开始自己并没有多爱这份职业,只是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对待,后来,他和冰冷的齿轮朝夕相处,和难闻的机油味和解,和精密数据较真纠结,看到齿轮在自己手中从粗糙变成精致,他突然觉得自己早已和这份工作融为一体,再也分不开。

    在其位,谋其职。去年,向玉平接到新任务,完成齿轮DF7.7系列的精密加工,这是一批操作难度高、技术要求严、时间追得紧的项目,拿到这个项目时,车间其他人都有些泄气,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准备向上级部门反映,放弃该项目,这时,向玉平站了出来,他稳定军心,鼓励大家,“不去试试怎么知道不得行,不能就这么放弃。”

    在他的带领下,二十多位工人重新鼓起信心,向玉平更是忙碌,他加班加点向老师傅们请教技术,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如期完成了这个项目。那段时间,他经常晚归,有时候太晚干脆宿在公司,妻子看着他熬红的双眼和沾满机油的双手十分心疼,他却安慰妻子,这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完成的任务。

    薪火相传 小向已经变成向师傅

    “向师傅,这个数据不太多,我调试过很多次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你来帮我看看。”在嘈杂的车间,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响起,如今,仅36岁的向玉平已经是车间的一位老师傅,他带过很多学徒,同事们一遇到问题就找他咨询,拿到项目也是他分派任务和工作,他已成为精密加工中心的主心骨,还获得过年度优秀员工、劳动模范代表、部门技术骨干等多项荣誉,同事们都称他是生产线上的“金牌工人”。

    向玉平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平凡中的坚持。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表达,而是默默无闻的坚守,恪守本职的奉献。扎根一线17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将劳动者的光彩释放出来。

    被问到一份工作干了17年有没有后悔时,向玉平说,“以前年轻的时候想着要去做点其他的,现在我觉得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如果要问他有多热爱这份职业,大概,这17年付出的青春就是最真实的告白。(记者 王玲美)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