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拉丝工匠坚守一个岗 专注一件事

刘厚江(右)正在指导新拉丝工人

    来到国际复合玻纤拉丝车间,闷热潮湿的室内,轰鸣嘈杂的机器不停响着,53岁的老人穿着蓝色工作服在几十个拉丝小格间来回穿梭,为工人们解答疑惑、示范操作,和蔼朴素,沉稳专业,他就是全国劳模刘厚江。

    “我也是他们这样走过来的呀。”看着年轻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刘厚江回忆起了三十几年前他刚做拉丝工人时的故事……

    软磨硬泡啃硬骨头

    用笨办法脱颖而出

    33年前,刚从部队退伍的刘厚江,来到了国际复合,在公司老师傅的带领下学习玻纤拉丝技术。拉丝是玻璃纤维生产的关键工序,操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也没有实践经验的刘厚江而言,除了苦学,没有其他捷径。

    “这是要吃饭的活儿,不下苦力怎么行,我的办法很简单也很笨,就是不断练习啃硬骨头,软磨硬泡!”刚入职时,刘厚江每天泡在拉丝车间苦学技术,反复练习,一次、十次、百次……一个月后,能力突出的刘厚江在一众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为拉丝班的班长。

    “那时的车间环境比现在艰苦,当时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现在只剩下一两人……”刚入行那年,他才20岁,如今,刘厚江已53岁。作为国际复合第一批拉丝工,刘厚江经历了玻璃纤维生产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沧桑巨变。在他看来,现在的自动化水平较之当初早已是云泥之别,知足、感恩溢于言表;而对于新入职的年轻人来说,漫长的夜班、压抑的环境、潮湿的空气、滚烫的断头、锋利的玻璃丝……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言及于此,刘厚江腼腆笑了笑:“新员工就要多关心、多照顾,通过经常的交流和沟通,帮他们度过适应期,只要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毅力,就完全能够胜任……”

    徒手拉五十多度的玻璃丝

    一手的伤疤是他的勋功章

    在玻纤生产的拉丝过程中,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直径仅有几微米至几十毫米的单丝,在表面涂覆的浸润剂的作用下,组成了一束束纤维原丝。

    “拉丝需要手感和经验,只有光手摸了才知道温度、硬度合不合适。”光手拉丝,是刘厚江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五十多度、成百上千的玻璃丝十分锋利,尽管已很小心,玻璃丝还是会悄悄钻进手掌,防不胜防。

    1989年,刘厚江在拉丝作业时不慎受伤,八百多根玻璃丝扎进手掌。

    “当时受伤了没什么感觉,还在坚持工作,下班了回到家,手掌就开始作痛,我就用热水泡一泡,再自己拿着放大镜用小钳子夹出来。”刘厚江回忆。

    尽管现在53岁的刘厚江已经不经常拉丝,但他手掌里仍还有不少没有取出来的玻璃丝。刘厚江举起双手,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这双手是我的勋功章,是我一路奋战的证明!

    每次看到刘厚江拿着放大镜夹玻璃丝,家人都心疼不已,不止一次地劝他换一份工作,刘厚江总是安慰家人,“这个疼能忍,我已经干习惯了,哪儿能说换就换。”久而久之,家人也不再强求。

    从拉丝工到全能技师

    无愧这份忠于一生的职业

    “刘师傅什么都做过,不管哪一环节有什么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实在是厉害。”多年来,刘厚江在玻纤生产线工程建设中,先后承担起了拉丝机、漏板、冷却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生产作业的监控工作,基本上生产线上的每个工种他都做过,同事们遇到问题,找他,准没错!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在刘厚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上班总是提前一小时到公司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下班前也要确保所有车间正常运行才离开单位。在公司,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胖哥”,在车间同事眼里,刘厚江是工作中的“定心丸”,前几天夜里打雷,导致车间跳闸运行出现问题,刘厚江半夜得知电路跳闸便立即开车回公司,看到刘厚江到现场后,大家顿时都觉得非常心安。

    一线奋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刘厚江先后获得过“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只要自己做的无愧于心,无愧这份坚守了一生的职业就行。”摒弃浮躁、执着专一、天天琢磨、精益求精,刘厚江用高超精湛的技艺、敬业负责的精神、细腻缜密的心思,在平凡的岗位,镌刻了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记者 王玲美)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