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47年老裁缝 用手艺经营生活

 

 
文正安正在为顾客缝补衣服

    在茄子溪街道惠丰社区附近的市场有一家裁缝店,如果没有熟人指引一般人很难注意到。但这家简单得连店名都写在废旧纸板上的裁缝店,却小有名气。附近上了岁数的人几乎都是这里的熟客,都曾穿过他缝制的衣物。

    他叫文正安,一个用47年时间与剪刀、针线、皮尺打交道的老裁缝。去过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学习过各种“洋服”派别的做法,周围的同行向他请教过做旗袍、盘扣。

    从15岁开始的裁缝生涯

    在茄子溪街道惠丰社区,有一间小小的裁缝铺位于闹市,裁缝铺子很小,但摆放了不少东西,路过的邻居、熟客,偶尔会停下脚步打声招呼。每天早上,文正安都会在那里支起他的脚踏式缝纫机,撑起他的纸制招牌。然后,生意就开始上门了。

    文正安15岁起跟着自己的堂哥学裁缝,“那时候是生活所迫,姐姐文正碧叫我出去学一门手艺,于是我选择了裁缝。”文正安说,“可能是我不服输的心态吧,我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堂哥是我缝纫的启蒙老师,我在他那里学会基本功后,就到处找老裁缝学艺。”

    后来学有所成,“我开始在华云山那边的家属院,做上门工。”文正安说。那时,每逢过节或者喜事,做衣服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每逢冬腊月,大人们都会去供销社买布做新衣,小孩子更是兴奋不已。人们买一块自己喜欢的布料,找文正安按着自己喜欢的式样做一身衣服。“我接了不少活儿,测量尺寸、裁剪、缝纫,都是我一个人做,有时要做到深夜。”文正安说。

    为学艺曾闹过误会

    不久,文正安就迎来了这天他的第一位顾客李文。李文来自杨家坪,需要文正安帮她缝制一件厚实一点的旗袍。只见文正安熟练地从工具包中拿出皮量尺,将插针球戴在手腕处,这是文正安在量体裁衣前的准备工作。文正安一边用软尺为她测量脖围、胸围、腰围等,一边把数据记录下来。

    “做衣服是一门手艺,工艺复杂,从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经过量身、设计、画板、裁剪、缝制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单说做旗袍上面的盘扣,好多裁缝都做不来。”文正安说。

    “要学什么就要拼命学到最好,所以我才会一些裁缝不会的手艺。”据文正安回忆,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来到深圳,在一家制衣工厂当起了打版师。“那里有来自台湾、香港、日本的洋服师傅,我在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我还去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学习。”

    1997年,文正安回到重庆,他没事总爱朝天安门逛逛,但他并不是去游玩,而是去观察行人的穿着。“九几年的时候,来朝天门耍的人穿得很光鲜,我可以从那里了解到很多款式。”说到这里,文正安露出苦笑,“有一回,我看见一位姑娘的衣服款式很新潮,就一直盯着她看,想要把这件衣服的各种细节记下来,结果时间一长,她旁边的男朋友不乐意了,闹出了很大的误会。”

    坚守老行当就是成功

    “这边要剪得圆圆的才好看!”文正安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沿着自己画的白线,一点一点地裁剪着手中的旗袍。他告诉记者,客人嫌这件旗袍冬天穿太薄,要加厚一点。

    “大部分都是老生意,南坪、江北、杨家坪,都有客人来找我。”据文正安介绍,现在,仍有部分中老年人习惯了加工一套合身的衣服,也是来找他,选自己喜欢的布料、皮料,做一套棉绸的服装。也有不少市民买来的衣服,穿着穿着就觉得不太合身,拿到他这里来,这里改一下,那里换一下,便又成了一件好衣服。

    “我在这个行当里面已经干了47年,在高收入时不得意,在低收入时也不抱怨人生,平静的过日子,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好。”文正安说,“现在我还还是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希望我能尽量延长‘退休’的时间,在这个行当多呆一天。”(记者 李楠)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