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健康医疗扶困 化解“因病致困”

    “这个政策好,减免的医药费很多。”一年前,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居民周华患上尿毒症,但现在他买了医保最高档,今年,15万余元的医疗费报销了13万余元。

    近日,记者获悉,跃进村街道为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加大“全民参保”调查和宣传力度,扎实做好健康医疗扶困工作,加强对辖区低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摸底核查,“一户一表”建立医保资助参保工作台帐,办理低保户资助参保445人。

    民调入户走访 政策家喻户晓

    “在企业工作了10多年,一直缴纳五险,现在离职了,能自己缴纳养老和医保吗?”“低保户办理医保有多少补助?”

    近段时间,跃进村街道社保所为进一步加大“全民参保”调查和宣传力度,通过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民调入户走访宣传工作。

    社保所人员联合各个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分片分组,深入小区楼栋、临街门店,走进辖区居民、出租户、流动人口等群众家中,发放医保参保扩面、困难人员资助参保相关的宣传资料,并对存在疑虑的居民讲解亲身感悟,让群众通过身边的实例充分了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好处。

    走访过程中,社保所人员还详细询问、登记了居民家庭成员组成、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认真倾听他们对办理医保、申请医保报销的感受和评价,对每一个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做好登记,确保政策及时传达、困难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

    “为扩大医保参保覆盖面,我们还鼓励辖区个体商户或企业给常住、暂住的雇工购买医保。”街道社保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于医保扩面的政策,在堰兴社区租房居住的小张连声叫好,“这个政策好,让我们享受到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和福利,感觉生活得到了保障。”

    近日,记者从街道社保所获悉,截至目前跃进村街道共办理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身份参保88人,城乡居民合作医保13782人,努力提升辖区居民基本医保水平。

    关爱特殊群体 确保医保惠民

    “又来看我家孩子了呀,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么关心他。”4月30日,王冬华的家人看到跃进村街道社建科工作人员罗娅,热情地招呼她坐下。

    钢堰社区居民王冬华,今年51岁,智力四级残疾,每月生活费不足1300,属于困难群众。

    “你现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以获得资助,具体补助金额要在这次信息采集之后,经街道社建科核实后下发。”罗娅说。宣传困难人员资助参保,询问健康状况、登记个人数据……罗娅完成了王冬华的信息登记后,又来到了钢堰社区,准备对一名今年61岁,患有癌症的低保户,进行造表登记。

    近段时间,罗娅负责的“医保资助参保工作台帐”,需要将困难群众的家庭月总收入、家庭成员及居住人员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并根据困难群众状况的变化随时更新数据,做到按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分类健全完善基础台账,“一户一表”建立帮扶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这次资助参保的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人群,我们社建科需要实时与街道相关科室、社区对接,了解实际情况,并摸底排查。”罗娅告诉记者。

    “我们强化困难人员资助参保,加强辖区低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摸底核查,‘一户一表’建立医保资助参保工作台帐,确保医保资助参保全覆盖。”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相关科室目前共办理低保户资助参保445人,困难建档人员资助参保10人,重度残疾人资助参保97人,落实参保补助资金3.2万余元。

    加大救助力度 力缓因病致困

    “这个政策好,买最高档划算,减免的医药费很多。”还是在1年前,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居民周华患上尿毒症。“幸好去年我在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办理了医保最高档,今年,15万多元的医疗费报销了13万多元。个人支付的费用,算下来一年就两万左右。”

    “虽然医疗费用减免了很多,但是两万元的个人支出对我们家庭来说,还是太多了。”周华今年41岁,是低保户,现与正在读初三的儿子居住在一起。

    街道社建科工作人员在审核周华的医疗报销申请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为减轻周华家庭的负担,在入户走访核查实际情况之后,街道社建科为周华申请了大病临时医疗救助。

    “这个政策很好,大家都应该了解甚至要宣传医保报销后再救助政策。”周华说。

    针对街道部分困难群众,行走不便、交流困难等特殊情况。街道社建科工作人员采取了电话交流、入户走访等工作形式,让每一名困难群众都能够及时了解参保动向,保证按时参保,让存在经济困难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医保报销后再救助这一惠民政策。

    跃进村街道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民生政策,对低保户和建档贫困家庭实行医保报销后再救助政策。截至5月,街道共对20户困难人员实施大病临时医疗救助,救助资金4.1万元,发放残疾人医疗救助资金0.2万元,尽量缓解因病致困、因病返困情况发生。

    (记者李楠)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