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镇街村社
您的位置: 镇街村社
八桥镇,是否真有八座桥?

(记者 陈长青 廖雅尘  实习生 寇潇云)大渡口的核心区域有个八桥镇。这地名因何而来?是否历史上真有过八座桥?如果有,这八座桥曾架于何处,各自又是什么形状呢?

当岁月的潮汐,逐渐抹去城市的记忆。带着这一串的问号,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踏上了还原城市历史风貌的行程。

本期起,我们将带您深入探访近乎消失的“八桥记忆”,细品那些不曾记入史册,即将被时光淡忘的故事……


穿越历史烟云还原城市风貌

子李二嫂到河边洗衣服,身后跟着一只小猪跑了出来,等李二嫂发现时,猪一不小心掉到了水渠里。李二嫂急得只能在岸边跳脚吆喝,可越吆猪越往对岸游。李二嫂急忙喊来李二哥。老二脱了衣服,游到对岸才把猪抓了回来。

“我们住在这里,每次到对岸都要绕很远的路,一点都不方便。”当晚,李家三兄弟就协商,要修一座桥。说干就干,第二天,李家三兄弟就展开行动,就近开山取石,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座长约十来米,宽约五六米的简易石板平桥就建好了。

有了桥,就该有个名字,“既然是你们三兄弟修的,那就叫三娃桥嘛。”附近村民知道后,纷纷提议。于是这桥就有了第一个名字。

几天后,李氏族长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人前来放鞭炮庆贺。族长有点文化,认为“三娃桥”这个名字太俗气,于是又提议改成“李家桥”。

在赵老的记忆中,“李家桥”两岸用石墩托着,桥面用双石板并排铺成,桥头也没有装饰。虽然简朴无华,却为当时居住在附近的百姓提供了出行的便利。上坝大湾内的甘家院子、李家院子、沈家院子和罗家院子,以及那些星星点点洒满全湾的单家独户都要从这座石桥进出。这里也是离马王场最近的交通要道。

不过在赵老看来,“李家桥”这个名字也说不上好听,他还为这座桥取了一个更诗意的名字,叫“映月桥”。因为站在这座桥上,就能看见月亮岩美丽的半弧形山崖。而在《八桥镇志》上,此桥又被称为“观音桥”,或许是因为邻近长渠源头观音岩之故。

长渠穿过的地方之所以叫“箩敞坝”,是因熊关山、大岩头、九宫庙、乌龟凼、老门坎、花生堡、月亮岩、以及双山、冬瓜山、风门垭、万家岩、猴子嘴、柏树堡等山峦围绕成了一个圆圈,形如一个敞开的箩筐口而得名。

箩敞坝被山梁分隔又划成了上坝、中坝、下坝,每坝都是一个大湾,故又被称为“箩敞三坝三湾”。上坝在月亮岩与羊子岩之间,中坝在羊子岩与朱家山梁之间,下坝在朱家山梁与猴子嘴之间。三坝三湾田土宽阔,有数百家农户,几千居民。这里主要产稻谷、玉米、高粱、大豆、是当时巴县马王乡的重要粮仓。

如今,当年长渠的流水已被引入地下暗渠,我们只能随着赵老记忆中当年长渠的走向,下到中华美德公园。“这里现在还能看见一段当年长渠的痕迹,正是公园里依势打造的山溪景观带。”在赵老看来,山溪景观带间架设着的几座小桥,好几座都还存留有当年八桥的一些影子。

在今天美德公园廉政园长廊外的小池塘处,长渠在这个地方拐出了第一道湾。这也是昔日长渠今天还能看见的最后一道痕迹。

第一桥在何处?

原来紧邻区府

长渠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桥坐落在箩敞上坝的锁口丘,也就是现在的大渡口区政府广场左边的绿化带。在这里水渠曾拐出了第二道湾。

这座桥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时期,这附近曾有三间茅草屋,住着姓李的三兄弟,三兄弟非常和睦团结。有一天,三兄弟中老二的妻子李二嫂到河边洗衣服,身后跟着一只小猪跑了出来,等李二嫂发现时,猪一不小心掉到了水渠里。李二嫂急得只能在岸边跳脚吆喝,可越吆猪越往对岸游。李二嫂急忙喊来李二哥。老二脱了衣服,游到对岸才把猪抓了回来。

八桥镇地处重庆市大渡口区腹心地带,是大渡口区的中心镇、经济强镇,位于区境北部,长江西岸,面积22平方千米。

日前,为寻找八桥镇的名字由来,记者带着好奇与疑问,来到区档案馆、区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很遗憾的是,遍寻故纸堆,却都没能找到八桥镇名字的由来。

记者随后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志》中查找相关文献记载,里面提到八桥镇以前称八桥乡,曾属九龙坡区管辖,乡政府驻四棱碑。1981年8月1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当地地名更为八桥公社,其名源于辖区内的八座小石桥。

记者又来到八桥镇政府,寻找到《八桥镇志》,终于找了更多关于八桥镇地名的来源:1952年建乡时,经乡农会讨论,提出以辖区范围内较集中的八座桥来命名。《八桥镇志》上还明确记载,这八座桥各自名曰:观音桥、三道桥、偏岩子桥、白菩萨桥、甘家院子桥、郭家沟桥、庭保桥、郎家院桥。

从《重庆市九龙坡区志》《八桥镇志》能看出,八桥镇的名字是因为辖区里确有八座桥而得名,但关于八座桥的相关记载却都少得可怜。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改建,八桥镇的范围内,也早已没有了这八座“赖以成名”之桥的踪影……

难道这八座桥注定只能消散于时光的逝水流波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寻访到一位老人,这八座桥依然“活”在他的记忆里!

这位老人就是89岁的重钢退休工人赵锡文。赵老1931年出生在南京,抗日战争打响后,1939年底,他跟着父母迁居重庆。在重庆生活了80余年的他,对八桥的情况非常熟悉,喜爱文史的他,脑袋里还装满了大渡口不少的历史人文故事,堪称一部“活方志”。

着父母迁居重庆。在重庆生活了80余年的他,对八桥的情况非常熟悉,喜爱文史的他,脑袋里还装满了大渡口不少的历史人文故事,堪称一部“活方志”。

赵老告诉记者,这片土地上之所以有八桥,是因为古老的大渡口腹心地带有一条长渠。它从观音岩山头流下,贯穿了三坝三湾,然后汇入长江。因为长渠宽约五六米,回水湾处甚至宽逾十米,由此隔断两岸带来交通不便。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长渠上开始有人架设小桥,前前后后共架了八座桥。

7月22日起,记者随着精神矍铄的赵锡文开始了实地寻访“消失的八桥”。通过老先生的现场描述和记者的实地走访,我们感觉正在渐渐穿过岁月的沧桑变易,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小桥逐渐浮现,还原在我们的眼前……

一条流水长渠

串起八座古桥

我们探寻历史风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当年长渠的源头——今日重钢敬老院附近。

这条长渠不是人工挖掘的,而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因自然地势,水流从高到低,在山洪暴雨长年累月地冲刷中形成的。当年长渠沿山而下,一路树木葱茏,雀鸟欢鸣,风光十分幽静迷人。赵锡文回忆说,“我儿时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水渠洗澡游泳,摸鱼捞虾,对这条水渠非常熟悉。”

在赵老的指点描述之间,现代的房屋开始从我们眼前隐去,原始的面貌逐渐在脑海中呈现:长渠的源头原是一座山,名叫观音岩,如今已被夷平,建起了重钢总医院。长渠源头旁曾有一家大院,里面住了一位乡贤,叫陈锡山,因此当时那个地方也叫陈锡山大院。在大院的坎下,有农田和一个较大的水凼。水流从水凼的缺口流出,顺着月亮岩的岩口,一直向下流去,也就是现在的重钢敬老院对面,中华美德公园的方向。

水流往下流,穿过当时的箩敞坝三坝三湾,又从柏树堡下面冷家山林流到葛老溪口,最后进入长江,弯弯曲曲全程十余公里,滋润灌溉着两岸的沃土良田。八座桥就分布在这十余公里的水渠之上。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