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阅览室,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李佳如约与记者见面。初见李佳,就被她温润如玉的气质所吸引,谈吐有墨香,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文雅风韵。38岁的李佳谦逊有礼地表示,获奖只是对自己所学艺术的检验与肯定,不断领悟四川扬琴的艺术精髓,并做好传承发扬,才是她为之努力奋斗的事情。
四川扬琴是川渝两地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它清脆有力的声音配以丝丝入扣的说唱叙事,深受广大曲艺迷们的喜欢。在四川扬琴的发展、创新中,李佳这位“80”后重庆妹子,想用自己的努力把四川扬琴带给更多人,让传统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人物简介
李佳1984年出生,重庆市大渡口人,四川扬琴“德派”第七代传承人。1999年考入重庆市艺术学校曲艺班,师从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再碧。2022年凭借四川扬琴《血写春秋》男腔表演斩获牡丹奖表演奖,成为自2000年牡丹奖设立以来重庆第九位获奖者。
萌芽
遇恩师结缘四川扬琴
李佳能够踏上艺术这条路,父母对她的影响颇大。
“我的父母都是木材加工厂普通职工,但他们十分热爱音乐、推崇艺术。”李佳说,年轻时,父母都是工厂车间的文艺积极分子,母亲能歌善舞,父亲会吹奏多种乐器。
在父母的熏陶下,李佳从小就对节奏感强、欢快的歌曲格外喜欢。1999年,李佳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入重庆市艺术学校曲艺班,走上了专业的曲艺学习之路。
“我是重庆市艺术学校99级曲艺班的学生,每天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各种曲艺专业,比如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等。一开始我被分配学习四川清音。”李佳说。
2003年,李佳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市曲艺团,成为一名专业曲艺演员,并遇到了人生中的恩师。当时,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再碧老师在执教中,发现李佳的嗓音条件和音域特点更适合唱四川扬琴男腔。于是,李佳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演唱功力飞速提升。
“四川扬琴的醇厚韵味和优美唱腔让我很陶醉,我慢慢喜欢上这门艺术。”李佳说,后来她又拜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叶吉淑为师,潜心学习《香莲闯宫》,并用这个作品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新人奖提名”,“这个奖项是对我坚持艺术创作最大激励,在老艺术家们的倾囊相授中,我获得了很多学习和实践机会。”
坚持
如愿等到“牡丹”花开
李佳从事曲艺工作的23年里十分不容易。
李佳坦言,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类最高奖,每位热爱曲艺的人心里都有一朵牡丹花,“我19岁进入重庆市曲艺团工作,除了完成团里的日常排练和常规演出,也常受邀参加全国各类曲艺展演。2016年至2020年,我先后3次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但都与牡丹奖‘擦肩而过’。”
2022年,38岁的李佳带着新作品四川扬琴《血写春秋》,再次亮相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舞台。凭着扎实稳健的台风,李佳准确把握所演绎人物内心活动,发挥自身嗓音条件和音域特点,把四川扬琴男腔的演唱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革命烈士杨闇公为革命事业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和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令观者心情激荡。这一次,李佳终于如愿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如今,四川扬琴已成为李佳生命的一部分。虽拿到了全国曲艺类最高奖,但她仍会继续热爱并坚持走下去。“人这一辈子要做喜欢和擅长的事,我幸运地找到了,长期的艺术滋养和文化熏陶成就了现在的我。”李佳说。
说到兴起,李佳向记者展示,当场唱了一段。虽然未曾披挂装扮,但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功底尽显,这都归于她潜心学习、不断历练中结出的“硕果”。
传承
为艺术和家乡作贡献
学习四川扬琴需要持之以恒,李佳的一些同门中途转行,她成了坚持下来的四川扬琴“德派”第七代传承人。在曲艺这门艺术生涯里,李佳从未停止寻找四川扬琴艺术精髓的脚步。
旧时四川扬琴的演员基本是坐唱,但随着表演不再局限于茶馆,而是走进了剧场,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发生变化。为了让观众欣赏到更优美的四川扬琴表演,李佳用站唱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表演的形式。“想要让四川扬琴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李佳说。
现在,李佳除了在四川扬琴表演和唱腔方面继续打磨外,她还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作品创作,希望自己能在保留四川扬琴传统曲牌的基础上,体现重庆地方风格,创造出更多新作品。
李佳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渡口人,曾经多次随重庆市曲艺团和市曲协到大渡口风雨舞台演出。“我父母是茄子溪木材综合加工厂的退休职工,我在茄子溪中学读过书,所以我对大渡口有很深的感情。”李佳说,虽然这些年忙于全国各地演出,但每次回到大渡口,心中亲切感油然而生。看到家乡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心中自豪感满满。
李佳告诉记者,如今大渡口正在全力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钓鱼嘴音乐半岛,作为一名大渡口人,她希望能用四川扬琴传播时代气息浓郁、关注现实生活的优秀曲艺节目,让四川扬琴更好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为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发展贡献一份才能和力量。(记者:高祎恩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