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健身设施300余件,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全面建成;建立“好体育人”志愿服务站79个,区体育馆获评首批市“好体育人”优秀志愿服务站点;区体育馆、游泳池等场馆坚持免、低收费开放,年接待群众10万余人次;首届“区运会”精彩呈现,获评“2022-2025全国五星级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
近年来,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明确党建引领“体育+”内涵,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对标“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建设目标,以党建为统领,引领体育工作延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体育事业助力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以全区文体旅工作会为契机,梳理党建引领“体育+”实施路径,提出“1+3+7”工作思路,不断把党建成果转化为体育事业发展成效,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抓好赛事活动组织
“李雪芮杯”业余羽毛球公开赛连续举办9届,获川渝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月16日,大渡口区篮球队获得2022重庆市篮球超级联赛(CQSL)总冠军;4月15日,2023年第二届智跑重庆国际城市定向赛在大渡口成功举办;10月23日,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体育彩票2023年大渡口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义渡热爱杯”街BA篮球赛完美收官……
近年来,我区不断升级体育赛事,成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体育产业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助推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和活力。
在赛事活动方面,针对今年确定的全年“十大”重点赛事,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积极讨论推进思路,支部书记带头对接资源,陆续举办了轮滑、田径、定向、测向、射箭、拳击等赛事,老年舞蹈、象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整合体育、音乐、商旅等资源,成功举办了PWT世界定向精英赛巡回赛、智跑重庆国际城市定向赛、“首钢体育3V3成渝篮球赛”“潮·九宫集市”“音乐转角”等活动,创造了150多个特色消费场景。
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大了与成都市成华区的合作谋划,区体育局与成华区文体旅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及相关项目合作协议。双方联合举办篮球赛,川渝地区16支高水平篮球队参加,累计观众达10万余人,下一步还将继续在“李雪芮杯”业余羽毛球公开赛等精品赛事中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体育文化交流及时尚运动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推放球加速就是在突然跨、转体探肩的同时,及时将球迅速向前下方推放……”日前,钰鑫小学体育馆里,篮球教练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这是篮球队小运动员们在接受指导和系统训练的场景,大家热情高涨,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随着一道道完美弧线,篮球被精准投射进篮筐,一阵阵欢呼声随之而来。
为更好引领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积极助推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体教融合、体育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创新“体育局+教委+协会+俱乐部”合作,由“一校一品”发展为“一校多品”,培养输出了大批体育苗子。
“在刚刚举办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我区15名青年运动员代表重庆参赛,获得银牌三枚、铜牌两枚。”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区重点体校射击队邓渠凡获得男子10米气手枪个人第二名;区重点体校羽毛球队周雨榭获得羽毛球女子单打第三名;区重点体校游泳队杨王诗雅获得50米蝶泳第二名、4×100米混合泳接力第二名及4×100米自由泳第三名;市区共建的高尔夫球队女队获得团体第三名。
“在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我区深入推动市区共建优秀运动队工作,引进市体育局合作成立重庆市高尔夫球、女子拳击、自行车三支运动队。”该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体校基地从之前的15所增加到了17所,把“一校一品”模式发展到了“一校多品”模式,市级专业运动队全市最多,杰出运动员注册28名。
办好实事惠及民生
“这里离家近,健身器材多,非常适合锻炼,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连日来,心湖公园多样的健身器材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锻炼。
旁边的爱情公园里,身穿白色太极服的居民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领下,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打起太极拳。他们神态专注、动作缓慢,一招一式别具活力与风采。
如今,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体育运动成为了市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为切实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坚持不懈抓党建,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始终将解民忧办实事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去年以来,共推动了300余件健身设施落地,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全面建成,区体育馆、游泳池等场馆坚持免、低收费开放……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很大,一直是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健身的桥梁和纽带。”区体育局机关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机关党支部瞄准“党建工作与体育事业发展相融互动”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获得国家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党员体育指导队”,每月与各村(社区)对接,根据群众“每月点单”所需提供帮助,让基层公共体育服务配送更加精准化、规范化、标准化。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30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长期深入镇街开展体育服务,带领了10多万名群众科学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