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长江厚爱大渡口

义渡口

在长江对岸遥望大渡口的时候,我总是想象她从前的样子。渡口肯定是有的,依靠渡口繁华起来的古镇,商贾云集,妙龄女子翩跹于市,人潮摩肩接踵。万年江风吹打着的石梯,从街上一直向下连到江边,江上舟楫往来,波澜不惊。

长江从青藏高原出发,冰雪的水收云纳雾,储天地精华,汇成乳液一路滋养两岸。过四川合江,到江津进入重庆地界,穿过大茅峡就进入大渡口。在钓鱼嘴转一个360度大弯向西,慢悠悠流到马桑溪下游又回头一个大湾折返向东,出大渡口。

上从大茅峡,下至义渡古镇,长江经过大渡口流域32公里,留下了不少厚重的礼物,丰富了长江北岸这个区域物产人文。

大渡口区域自先秦以来,历属江州、巴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马王乡士绅筹资,在巴县长江北岸马桑溪设置义渡,时称北渡口。古时渡口分官渡、公渡、义渡,官渡为官设,供官府专用;公渡由地方集资修建,向过渡的行人和货物收取少量费用,维持专门的船工开销;义渡虽由民间自发组织募捐设立,但属于义务性质,搭船渡河不收分文。北渡口所在位置江面宽阔,流水缓慢,行船安稳,过江人众,渡口规模为长江沿线数十里最大,时人就把北渡口叫作大渡口。后从巴县划分出来,单独成立了大渡口区。

内环快速路建成,马桑溪大桥贯通后,给一度濒于消失的义渡古镇带来了新生的契机。位于马桑溪大桥北桥头底下修复后的义渡古镇,上下三层,下层临水,得闲坐在长江边吹风,看江水起落,体悟那一个义字。在原始部落民宿烧烤,黄葛树下围炉煮茶,说些古今。

中层一条街店铺林立,老屋阴凉,一溜的美食小吃,老小穿梭其间,仿佛看到义渡曾经繁华的影子。上层是通到江边的公路,老成渝铁路从公路上方横过,背靠古镇坐在安放路边的旧车厢上,看火车时不时轰隆隆从眼前驶过。想起数十年前时常乘坐绿皮慢车,下午5点从菜园坝火车站出发,停靠65个小站,一夜摇晃到成都的天明,恍觉梦中。

金鳌山

我与大渡口的相识,除了最早的茄子溪中学,第一次乡村出游就是上的金鳌山。

大渡口的滨江路是一条干净宽敞的大道。路的两边清新明朗,常年鲜花盛开,两边彩色步道平整顺畅。

沿着大滨路,从钓鱼嘴半岛上面经过揽江公园,再往前到达石盘村,金鳌山步道就从这里起始。步道约两公里长,可直达山顶的金鳌寺。

“鳌”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祥兽。传说为龙之子,外形龙头龟身,雄鳌为金色,力大无比,善驮重物,古人树碑立传时,常将石碑立于鳌背之上,借助神力以保千秋。在科举时代,新中状元会高站殿阶巨鳌雕像头上迎榜,独占鳌头。

金鳌山山形像一只努力把头伸进长江的巨鳌。从大滨路步道到达山顶,可见金鳌寺,正踞鳌首之上。

步道到达的第一站是近年新打造的景点“五彩梯田”。半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硕大标牌,定好了调子。三月天晴,五彩菜花摇曳,桃李竞相争春,点缀其中。

金鳌山上有远近闻名的两口古井。

一口井在五彩梯田旁边的长江石居民宿。坝子左角石壁下,石刻“状元井”,二尺高八角井沿旧痕如皱纹,内壁呈圆形,幽暗井内深水清澈,常年不枯。传说用状元井水洗手洁面,不时饮用,必能文思泉涌,学业大进。

另一口井在金鳌寺的放生池边,旁边立碑“金鳌古井”。这是经过考古研究后找出位置后重新设立,真正的古井已经风化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金鳌寺最初面积很大,清幽雅静,很适合安静读书,古时候是巴县著名的“读书圣地”。在寺内古井取水研墨写字,有“十载金鳌九进士”的记载。

小面体验中心背后那个金鳌,鳌首所望的方向,很巧合正对不远的茄子溪中学。许是得天独厚被金鳌的灵气浸润,学校成绩斐然。茄子溪中学1957年建校以来,历经67年风云变幻,逐渐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蝶变为特色鲜明的联招学校。

学校的李燕书记说话简洁干练,对未来的规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学校秉承“浩融术艺,相约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简单做人,极致做事”的价值观,开放、质量、特色办学,继续深化与名校合作,实现把学校打造成重庆名校的目标。

校长王代光是典型的书生形象,儒雅内敛。茄子溪中学作为一所艺体特色中学,在重庆市五年美术联考中,三次摘得桂冠,站在鳌首;体育生多次获得全国射箭、拳击比赛冠军。

古道边

我两次慕名专程去走大茅峡古道。

小南海火车站附近的大滨路尽头,过一个短隧洞,爬坡经过小南海水泥厂,到跳磴镇蜂窝坝村。在蜂窝叠石的小茅屋小憩,再下到谷底,就进入大茅峡古道。

大茅峡是古时候的称谓,长江切割观音山形成峡谷,北岸是壁立千仞,形似利剑的金剑山,南岸怪石横江,如层层堆积的书本,称作“万卷书”。江中有石头像猫,作势捕鼠,后称猫儿峡。大茅峡与铜锣峡、明月峡曾经并称巴渝小三峡。

七月,室外暑热难当。走进大茅峡古道,光线瞬间阴暗下来,一米见宽的沙土路面湿润,两边开满花朵的合欢树在路顶搭了凉棚,像迎接凯旋的甬道。合欢花的白色绣球,不时在头上碰一碰,又赶紧闪开躲进水嫩的叶里。有锋利的巴茅长叶横挡道路,这是不是大茅峡的来历呢?

一个人在古道中穿行,仍会有一丝不安。在这些从久远处活下来的植物中,不知道哪一朵合欢曾经触碰过古人,也不知道哪一只手臂跨越千年,轻轻推开过路上的大茅。不安是短暂的,无数前人用双脚开辟出来的古道,磨平了地上的凸凹,留给我们一条平坦的路。心情起落中,大约半小时后,爬上一个小坡,重新站在了光亮之处。再沿山脚行一段,到了古道的江岸。

拨开丛生的杂草,从小路去到最靠边的一块平地。外边断墙犹存,墙外枯木朽藤杂乱,遮挡住视线,只闻树外风声,不见江上舟楫。这就是大茅峡北岸的峡顶,站在峡顶,却没有下去江边的路。只能通过立在旁边的两块牌子上的图片和文字,看个大概。

此处不远有一大溶洞,名月亮洞,是民国时期兵工署第21兵工厂的武器存储库,洞口用混凝土浇筑,门高2米、宽1.5米。三线建设的时候紧靠崖壁修了楼房,平台上四处可见的残砖断瓦,或为一体。成渝铁路从山腰的隧洞穿出,通向下游的小南海。

月亮洞往下游不远,金剑山崖下曾有一个王爷庙。传说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10月,苏轼等人从四川眉山顺江而下赴汴京任职,舟行猫儿峡,见江水收成窄窄一束,遂弃舟上岸,去王爷庙祈求平安,并挥毫写下“岷江一束”四字,后被庙中僧人用行楷阴线双钩自右向左横刻崖上。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仅有“岷江”二字可见。

长江厚爱大渡口,大渡口也没有辜负长江。

深得渡口风韵的钓鱼嘴音乐半岛建设初见成效,在不远的未来,“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也将成为现实。

一条大滨路,走不完的风景线。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