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一间裁缝店 三代手艺传

龙继荣熨烫修补好的衣服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文/图

在九宫庙街道锦霞社区钢花路一隅,藏着一间8平方米的裁缝店。拐进不起眼的小巷,顺着狭长走道往前,一股浓浓的时代印记扑面而来,房间内摆满了各种缝纫器材,墙上挂着一排排已经改好的衣服,等待顾客取走,桌上则堆满了待修改的衣裤。

今年77岁的龙继荣一手拿着一把表面已然斑驳的木尺,一手捏着划粉片在衣物处仔细勾画,一场衣物的蜕变正悄然发生。

“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穿衣,裁缝天晴下雨都有活做。”1960年,年仅13岁的龙继荣跟随当了40多年裁缝的父亲也学起了这门可以傍身的手艺。好裁缝就要从小处开始磨手艺,把心和技术都磨细磨巧了,才能做出好的衣服。龙继荣在生产队、企业等都待过,甚至还在深圳待了十多年,丰富的经历也让他的手艺愈发精湛。

上世纪90年代,称得上裁缝行业的“黄金年代”,能掌握这门手艺,就意味着可以养家糊口。中式便衣、中山装、西装、喇叭裤……这些具有时代潮流印记的服装,龙继荣都会做,加上勤奋好学、不断改进款式,很快就有人慕名而来。

“用上好的面料缝制一件款式新潮的衣服,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龙继荣回忆说,那个时候,一个好裁缝仅缝制衣服这一项,收入就很可观。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四季也就过年那几天休息。

2004年,龙继荣来到大渡口,在九宫庙派出所附近摆摊,一个背篼、一把伞,就是龙继荣的全部家当。后来,龙继荣在附近租了个门面,生意逐渐稳定下来。前两年,龙继荣又将门面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来的几乎都是回头客,更有特意慕名而来的。

“龙师傅,快点,我又来给你找事情做。”“这件羊绒衫上面有两个洞,你帮我补一下嘛。”……早上七点开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龙继荣的店铺已经迎来了近10位客人。

“嗒嗒,嗒嗒嗒……”穿针、走线、踩脚踏,在缝纫机细密又富有节奏的“嗒嗒”声里,龙继荣熟练地操作着,机针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串细密而整齐的针脚。不一会儿,他便按着客人的要求把裤子修改好了,又继续修改下一件。

记者采访时,一位来改衣服的老顾客刘静热情地说,她听别人说龙继荣裁缝手艺好,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一开始,她还怀疑龙继荣这个年龄眼睛都可能看不大清楚,但没想到,成品效果出乎她的意料。而且,龙继荣手艺精湛,收费又低,如此一来,她便也成为了龙继荣裁缝店的常客。

缝纫机、四线锁边机、三线锁边机……环顾店里,很多物件都是2000年以前的,见证着这些年来龙继荣和裁缝这个行当难以割舍的情怀。2019年,龙继荣将一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蝴蝶牌缝纫机捐给了区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迹。

缝缝补补看似简单,实则是精细活,更是体力活。遇到比较难修改的衣服,龙继荣则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我改的衣服,顾客满意了,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龙继荣告诉记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干不了别的,全靠这门手艺活来消磨时光,既能给老顾客们提供方便,又能挣点小钱补贴家用,晚年生活特别充实和满足。

不少老顾客也调侃:“龙师傅,你不做了我们去哪点补衣服哟,好不方便。”龙继荣也总会回答顾客:“有人接班。”龙继荣告诉记者,他的女儿14岁便跟着他学裁缝,今年51岁了,这么多年也一直从事这个行业,手艺没话说。今年9月,女儿就要回来接他的班,这间小店铺又可以延续下去。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