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重庆的工业发展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大渡口更是成为了工业崛起的核心地带。这一年,重庆的工业发展在钢铁、交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重庆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市长为重钢高炉焦炉工程剪彩
1958年,国务院批准了重钢年生产铁50万吨、钢60万吨的扩建计划。当年7月16日,重钢在新区举行新高炉、新焦炉工程开工奠基仪式,时任重庆市市长的任白戈亲临现场祝贺,并为奠基仪式剪彩。在全国钢铁战线上,重钢首开了“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先例。
重钢进行大规模扩建
1958年,重钢开始实施大规模扩建工程。主要项目有三个:一是新建了一座2号焦炉;二是上马了一条1000毫米初轧机生产线;三是将大轧车间厂房扩大了2907平方米。此举为重钢在“二五”期间,成为一个生产系统和品种系统都能够达标的重点钢铁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繁忙的小南海火车站
小南海火车站地处跳磴镇南海村,曾是成渝铁路上一个繁忙的客货两用枢纽站。1958年,经过对小南海段至江津珞璜段的客货流量定测,小南海火车站被确定为川黔铁路、成渝铁路交汇的换乘作业站。2018年,渝贵铁路建成通车后,小南海火车站就成了只承担货物转运的专用站。
大渡口是重庆最早生产电冰箱的地区之一
位于茄子溪街道刘家坝的重庆杆塔厂,始建于1958年。投产初期,杆塔厂的主导产品是钢筋混凝土电杆。1984年,杆塔厂摇身一变,改名为重庆电冰箱厂,从日本富士通公司引进电冰箱生产线,1986年生产出了“富渝·将军牌”电冰箱,成为重庆市最早生产电冰箱的厂家之一。
曾经,重庆工业围绕大渡口转
1958年6月,在四川省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政府提出了“要尽快把重庆建成以钢铁为中心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强市”目标,强调要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以钢铁为中心的建设项目上。大渡口获此厚爱,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两台意义重大的连铸机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立式双流连铸机在重钢诞生。1964年,世界上第一台板/方坯弧形两用连铸机,在重钢研制成功并投运。这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对于抗击和突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发展新中国的现代冶金轧钢工艺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培养了宝贵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