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四年级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实时构建三维梯形模型,AI系统即时生成学情分析报告;校园管理平台上,200余项数字化流程实现“一键式”跨部门协同……这所学校在“多维一体、教育大渡”区域教育理念和学校“启迪智慧化育生命”办学理念引领下,通过云平台深度应用、创新课例开发、三个课堂建设、AI技术融合“四大工程”,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数字治理:破解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学校以“钉钉+简道云”平台为核心,构建高效智能的校园管理体系。针对传统管理中信息汇总难、反馈慢、流程繁琐等问题,学校自主研发表单流程,覆盖教务、德育、后勤等多部门。例如,教师通过钉钉提交设备报修后,系统自动流转至后勤部门处理,全程透明可追溯,效率提升60%。此外,简道云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共享,如学生学籍、课程安排、财务数据互联互通,彻底告别“重复填表”时代。

学校还通过常态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累计开发移动化办公表单超200项,居全区前列。这一管理模式不仅让学校获评“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更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成为区域数字化治理的典范。

课堂革命:跨学科融合培育新时代科创人才

在数字化课堂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小创客”“小工程师”。以《智能家居》课为例,学生团队分工协作,利用Scratch编程控制传感器、设计智能灯光系统,融合信息技术、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将创意变为现实;《火星计划》课程中,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规划移民路线、编程模拟飞船航行,在解决“星际难题”中提升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2024年,学校还打造了部级精品课《探秘智能吊灯》,通过实验探究“反馈与优化”原理,结合开源硬件与跨学科知识,打破传统机房授课限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科学本质。近三年,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蓝桥杯编程赛等国内外赛事中斩获一等奖20余项,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市级“小科学家”等荣誉频传,充分彰显数字教育的育人成效。

“三个课堂”:集团联动助力区域教育扩优提质

为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学校以“互联网+”的方式积极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和学科教研等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和引领。学校和5所集团校之间,搭建了“专递课堂”平台。在集团校的新工校区,学校通过推送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该校的学科建设;在佳兆业校区,学校通过各校区录播室,以学科组为单位,发挥学校名师示范效应,通过展示课、教研联动等方式,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广泛共享;同时,学校搭建了校内教学资源平台,将优质的课例、作业设计、教研活动等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内推广,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

自“专递课堂”开展以来,学校累计开展课例教学互动及联合教研30余次,有效地促进了集团校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使用,促进了区域教育整体的扩优提质。

AI赋能:构建五育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面向未来,学校提出“人工智能加速新质学校系统变革”目标,计划通过AI技术推动教育全链条升级。当前,学校正试点“学生行为习惯AI管理系统”,利用智能摄像头、互动教育大屏等设备实时采集行为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课堂专注度、课间文明表现等,为教师提供精准管理建议,同时生成“学生成长画像”推送家长,实现家校共育无缝衔接。

此外,学校将深化AI在场馆教学中的应用:开发“AI学伴”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与家、校、社实体场馆结合育人,构建“五育融合”智能评价体系。未来,教师可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教学设计,学生在各类场馆中则借助语言助手、虚拟实验等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成果与展望:数字教育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历经十余年探索,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其“云平台+数据驱动”管理模式、“做中学”创新课例、AI赋能规划等经验,为区域教育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教育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育生态。”未来,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从“黑板粉笔”到“云端智联”,以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为助力构建全域均衡、全段优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