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艺军)4月21日,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第一届见义勇为基金会第一次表彰大会中,来自大渡口区的向崇庆和戴勤路,因去年的一次“高原救援行动”,获得该地区“2024年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殊荣。
今年34岁的向崇庆,目前担任山宗艺术学校校长、大渡口区新专联副会长、民建大渡口区3支部副主委和民建青委会秘书长;42岁的戴勤路则是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重庆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副秘书长、区青年商会秘书长和民盟大渡口区委盟员。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大渡口人。
表彰会上,共有3名受表彰人员发表获奖感言。戴勤路作为唯一一位来自阿里地区外的获奖者上台发表获奖感言。
表彰结束后,向崇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但说起当时的救援情景,他依旧清晰如初。
2024年8月9日,向崇庆和戴勤路带着家人共赴高原采风,准备穿越羌塘无人区从西藏前往新疆。当车队深入无人区300多公里处的盐湖时,戴勤路驾驶的车辆陷入困境。
在艰难完成自救后,两家人已然精疲力竭。正当他们准备稍作休息时,一群摩托车骑行者前来寻求帮助。原来,他们车队的工具装备车辆被困在了美马错湖边,那里地处偏远,不仅完全没有信号,而且距离最近的国道也有2公里多,从国道上根本无法看到他们的踪迹。
向崇庆和戴勤路两家人没有多想,毫不犹豫驱车前往。幸运的是,戴勤路的孩子捡到的一根损坏残缺的拖车绳,为后面的救援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众人抵达现场后,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被困车辆四个轮子已完全陷入泥沼,车身紧紧贴着沼泽,仿佛被大地牢牢“锁住”。面对如此困境,大家没有丝毫退缩,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然而,救援途中突发意外,向崇庆的车救援时也陷入泥沼。但众人并未因此而慌乱,现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人挥锹挖掘车辆周边泥沼,有人搬运石料填坑增加摩擦力,还有人虽出现高原反应,仍边吸氧边补充葡萄糖坚持救援。
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个多小时的艰苦鏖战,救援工作终于圆满成功。
当被困车辆成功脱困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兴奋至极。要知道,在这片广袤又危险的区域,一旦无法脱困,后果不堪设想。
向崇庆坦言,出发前他心里有数,车辆加满油续航里程约900公里,而羌塘无人区全程850公里,原本计划着油量是足够的。可这次救援,无疑会消耗大量燃油,很可能导致油量不足,但当时“救人要紧”的信念始终占据上风,让他顾不上考虑这些。
当时已临近下午3点,若不及时施救,受困者大概率要在原地过夜。而羌塘的夜晚,气温会骤降至零下10多度,周围信号全无、补给全无、生活配套全无,到处都是野生动物留下的弱肉强食痕迹,受困者的生命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正是这些因素,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救援的决心。
救援成功后,向崇庆和戴勤路的义举迅速在当地传为佳话,赢得了众多人的由衷点赞。尽管时间已过去半年多,但两人却始终保持着低调,未曾主动提及此事,直至救援视频被朋友无意间发现,他们的善举才逐渐为更多人所知晓。
面对获奖后的夸赞,两人却表现得极为淡然。在他们看来,大渡口人骨子里那股尚义精神,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之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救人于危难,是一种本能。今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也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戴勤路的话语,质朴而坚定。
这场发生在羌塘的救援行动,不仅是一次跨越困境的互助,更是大渡口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向崇庆和戴勤路两家人用行动证明,无论身处何地,大渡口人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永远是照亮他人的温暖光芒,激励着更多人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传递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