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琰/文 钟戈/图
在物价不断更迭的当下,3元钱能做什么?或许只能买一个馒头,或者乘坐一次公交车。
然而,在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却藏着一间已经开了16年的理发店。老板与店员始终都是一个人——今年61岁的唐翠兰。在这家店里,理发只需要付3元钱。顾客们都说,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老店,唐翠兰给大家理发,剪去的是岁月痕迹,剪不掉的是邻里深情。
隐于街巷:平价理发店的温暖角落
“唐姐理发店,大家都晓得。到区实验小学后门后,再往前走十几米,左手边便是。”近日,在翠园社区,居民们热情地为记者指路。
理发店不难找,远远便能望见一群老人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排队等着理发。店外悬挂的“唐姐理发店”招牌虽不华丽,却在时光中愈发醒目。
理发店面积不大,不足20平方米,仅有两张理发椅和一个供顾客歇脚的沙发椅。
1985年,唐翠兰为了生计踏入理发行业,那一年,她的大女儿刚满一岁。2009年,她将店铺从九宫庙迁至新山村街道石板场7栋,一开便是16年。
40年时光荏苒,唐翠兰已记不清服务过多少顾客。但那些老主顾,她却铭记于心。
“唐姐,我想把头发剪短一点,天气热了,短了凉快。”一名顾客满脸笑意,熟稔地坐到转椅上。
唐翠兰笑着回应:“你坐,马上就好。”老人名叫刘诗可,今年77岁,唐翠兰给她理了8年的头发。虽然老人腿脚不是很灵便,但每回理发,还是要来找唐翠兰。
“小唐不仅手艺好,那爱心更是没话说。周围人对她,都是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老劝她涨涨价,现在外面理发动辄十块、二十块,甚至三十块,可她就是不听,坚持只收三块钱。”刘诗可感慨地说。
一诺千金:3元承诺背后的坚守
上午10点,有顾客不停地到来,已经有5人排起了队伍。
“我都不用说,唐姐就知道我要怎么理发。”正在排队的杨显峰告诉记者,他见证了小店收费从1元到3元的变化,“这样的价格,哪里还找得到?”
唐翠兰有一个零钱盒子,这是她的“专属收银盒”,里面全是一元、两元、五元和十元的零钱,甚至还有硬币。她告诉记者,每次理完发,她都让顾客自己将钱放入盒子,自己也从未细数过。
中午11点过后,小店已接待10个顾客,基本都是老年人。其中,一名染发的耗时1个半小时,收费也只要20元。
记者留意到,前来理发的顾客不仅有本小区和附近小区的居民,还有的从外区慕名而来。唐翠兰手艺精湛,无论是清爽的男发还是精致的女发,她都能轻松驾驭,而这一切,仅需3元。
此外,唐翠兰的理发店还推出了“上门服务”,主要是针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对于一些困难居民,她也常常分文不收。
“三块钱只是象征性收费,来这儿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大多数经济条件有限,我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理发是我的专长,我也想尽自己所能,把这份爱传递出去。”唐翠兰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
初心不改:理发店将继续温暖邻里
提及与街坊邻居的相处,唐翠兰笑着说就像亲人一样。有几个与她年纪相仿的顾客,平时空闲的时候就会去她店里坐坐,聊聊家常、聊聊生活、聊聊兴趣爱好,不知不觉中早已相处成了姐妹。她们还会打趣地给别人介绍着说:“我们是老庚。”
“你来了,今天打算怎么剪呢?”“最近家里怎么样呀?”唐翠兰看到老顾客,都会亲切地关心问候,也能准确地记得老顾客们的近况。正是这样真挚地相处,隔三差五就会有人给她送来一些瓜果或者蔬菜,她甚至忙起来都不知道是谁留下的。这样的善意她想拒绝都不行,但她知道这是顾客们对她的喜爱。唐翠兰感慨地说自己感受到大家的善意,也应当回以善意,所以3元钱的价格,是永远不会再涨的。
如今,唐翠兰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她们也劝过母亲不要太累,可以关店休息了。但唐翠兰却有自己的坚持和不舍。
当记者问到未来的打算时,唐翠兰坚定地说:“活到老,干到老,服务到老。我要用心发挥好余热,把这个理发店继续开下去,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便利。”
记者手记
以诚信为剪 绘就邻里温情
初闻这家16年不涨价的3元理发店,满是好奇。走进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唐翠兰正专注理发。交谈中,她的诚实守信令人动容。
40年理发生涯,唐翠兰坚守3元价格,让顾客自行投钱,从未细数,这份信任源于对邻里情谊的珍视。面对涨价建议,她以“不想给老人增加负担”为由拒绝。手艺精湛的她,还提供上门服务,对困难居民分文不收。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她用爱心温暖社区,成为邻里心中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