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文/图)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专项”子课题——“甲状腺与肾上腺发育缺陷机制及其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项目在我区正式启动。
该项目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大渡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承担,跳磴镇卫生院参与实施,旨在揭示环境污染物对内分泌系统发育及代谢疾病的深层影响,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日益受到关注。内分泌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其发育缺陷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环境污染物如何影响内分泌发育的机制尚不明确,这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次启动的项目,正是要破解这个“环境健康密码”。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人群暴露风险筛查和多维度机制解析。研究团队将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在多个区域展开研究,并弄清楚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靶向/非靶向环境因子与甲状腺、肾上腺发育缺陷之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要看看这些污染物是不是会让我们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出现问题。同时,项目还将建立区域性环境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就好比给我们的环境健康装上一个“报警器”。
为了深入了解污染物影响健康的内在机制,研究团队会整合多种研究手段,构建“污染暴露-表观遗传调控-代谢紊乱”研究体系,重点研究污染物是如何干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这些人体内部的“小开关”,进而影响代谢疾病发展。这就像是在探索人体内部的“神秘通道”,看看污染物是怎么在里面搞破坏的。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新建立“红色科研链”组织模式:三家单位党支部签署《党建联盟协议》,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开放复旦大学国家级实验室党员示范岗、疾控中心环境监测党员责任区、卫生院社区健康服务党员先锋岗三类平台,并且设立3个“党员领衔课题”——污染暴露组学分析(复旦)、健康队列动态管理(疾控)、基层筛查技术优化(卫生院)。
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唯韡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将从分子层面揭示环境健康风险的‘黑箱’,为从源头阻断代谢性疾病发生提供新策略。”项目首次系统性揭示环境污染物干扰内分泌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填补该领域分子层面的研究空白。同时,项目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国家环境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助力代谢性疾病早期筛查与精准干预。
“此次校地合作具有显著优势。”大渡口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陆小峰介绍,复旦大学有着强大的科研实力,依托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平台,在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大渡口区疾控中心则提供了长期积累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万人级的健康队列资源,让研究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双方携手共建了一个涵盖“风险识别-机制解析-防控应用”全链条的研究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应用到公共卫生实践中。
而对于我区的居民来说,这个项目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首先,污染源将被精准锁定,明确本地区对甲状腺和肾上腺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物,推动政府和企业针对性治理,从源头减少居民暴露风险。未来还可能建立区域性环境健康监测平台,居民可通过社区通知或手机端查询实时污染预警,指导日常防护。
其次,代谢性疾病将得到“早预防”。项目开展期间,部分居民可以被纳入免费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检测队列,提前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结合居民生活环境数据,还将提供定制化健康指导,如饮食调整、重点污染物规避方案等。
此外,基层诊疗能力将得到提升。项目研究成果将转化为基层医生培训资料,帮助社区医院更早识别和干预甲状腺异常、儿童发育障碍等问题,减少居民跨区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