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为弘扬劳动精神、讴歌新时代奋斗者风采,本报特别策划推出“劳动光荣 建功义渡”系列报道。
近期,一批杰出的个人和集体脱颖而出,他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2025年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他们无惧艰难、勇挑重担,在各自的舞台上,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传奇,展现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熠熠风采。
本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近这些先进典型,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的劳动激情,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
2025年获奖名单
全国级荣誉(1个)
全国劳动模范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窑炉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杨平原
市级部门荣誉(7个)
2025年五一劳动奖状2个
(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九洲星熠导航设备有限公司
2025年五一劳动奖章3人
(排名不分先后)
◆大渡口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
队长 李慧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课堂
教师服务中心副主任 胡伶俐
◆里德通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工程师 肖长春
2025年工人先锋号2个
(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包装部
◆重庆风渡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
车间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在玻纤行业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热土上,有这样一位技术先锋,凭借勤勉敬业、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精神,以23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耕耘,用至诚匠心攻克技术壁垒,以创新之火点燃发展引擎,不断推动公司窑炉关键技术指标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助力公司成为全球第三的一流玻纤强企,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赞歌。他就是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窑炉技术专家杨平原。
自主攻关 勇破技术壁垒
窑炉是玻纤生产线的核心,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欧美、日本等国外企业对核心技术严防死守,国内单台窑炉最大产能不足行业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技术封锁如同沉重枷锁,制约着行业发展。
2002年大学毕业来到公司后,杨平原面对这一困境,没有退缩,一头扎进技术研发的深海,在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中,坚持自主创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从失败挫折到经验积累,他带领团队逐步揭开窑炉核心技术的神秘面纱,推动公司成为业内最早具备大型玻纤窑炉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能力的公司之一,企业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跃居行业前列,一举打破国外对玻纤核心技术的垄断。
2011年起,在国家节能降耗政策的引领下,杨平原牵头组织开展纯氧燃烧技术攻关,相继完成公司所有生产线技改,实现池窑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企业先后两次获得国家发改委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
2013年至今,杨平原将目光投向电熔窑炉的设计研发。他自主设计研发的电熔窑炉,为开发特种玻璃新产品以及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有力支撑,高端产品快速规模化生产并率先应用于5G通讯等前沿领域,助推公司成为全球玻璃类别最全的玻纤企业。
2014年,杨平原再次站在行业前沿,主导开展行业最先进的窑炉纯氧顶烧技术攻关并在新生产线池窑成功应用,实现单窑产能较设计提升超过30%,该技术迅速在公司新建、技改项目中推广应用,让产品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为玻纤新材料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5年,主导流液洞型窑炉创新设计并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公司通用技术。2022年,自主设计开发年产15万吨大型玻纤窑炉,人均生产效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再树“行业新标杆”……
23年来,杨平原承担了公司20余座高效节能环保窑炉的建设和技改,单窑产能提升超过7倍,产品单位能耗下降超过40%,公司窑炉技术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新跨越。
创新引领 深耕专业领域
经过长期的专业能力锤炼,杨平原逐步成长为窑炉技术领军人物。他深知,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只有持续创新攻关,才能解决窑炉大型化、熔化率提升和长周期运行等带来的新难题。
2014年,杨平原主导开展窑炉底部热态钻孔加装电极,突破技术极限、开创行业先河,促进窑炉产能提升,成本大幅降低。2017年,为确保公司短切纱产品供应,他组织开展F08窑炉贴水包,实现窑炉安全运行超过10年。同年,他在行业内率先开发吊砖技术,避免大碹垮塌的重大安全事故。
2022年,杨平原在行业内首创窑炉挡砖热修技术,有效解决挡砖穿孔带来的停炉隐患,实现窑炉周期产能突破110万吨,刷新行业同类窑炉最长运行时间和最大周期产能新纪录,为行业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在杨平原的字典里,“创新”二字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仰。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3年,杨平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重庆英才计划“聚氨酯拉挤用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系统技术开发项目”,在关键工装设计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聚氨酯拉挤用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系统技术的发展做出引领示范,推动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此外,杨平原还主导完成国家级、重庆市级技改项目2项、企业技术创新33项,技术成果获评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累计经济效益超过2.7亿元,公开发表技术论文17篇,专利授权6件。
坚守初心 甘为育人灯塔
技术的发展需要传承,行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作为窑炉技术带头人,杨平原甘做无私的“引路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每个项目中,杨平原总会千方百计让更多年轻人充分参与,为他们快速成长提供锻炼平台。对于自己取得的成果,他想到的是拿出来与更多同事分享,先后帮助公司近20名专业人员逐渐成长为技术能手,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人才培养,杨平原始终坚持“身教胜于言传”的理念,在烤窑、电极激活、窑炉抢修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始终带头坚守一线进行技术把关,充分彰显出专业人员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公司窑炉团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
杨平原还相继与公司6名窑炉专业技术人员签订导师带徒协议进行重点培养,其中1人获聘公司高级工程师,2人获聘窑炉工程师,3人担任公司窑炉工艺技术骨干。同时,他还担任公司优纤计划导师,对公司遴选的优秀学员和后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担任公司内训讲师,不定期组织开展窑炉相关专业培训授课,组织对行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研讨,系统提升公司窑炉相关人员综合知识技能水平。
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升级,从个人突破到团队成长,二十三年风雨兼程,杨平原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践行着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使命担当,推动公司实现绿色高质量快速发展,助力重庆打造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中国玻纤池窑技术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