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到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再次踏访重钢,在飞溅的钢花中肯定技术创新;新山村的防空警报台历经加固重修,将抗战警钟铸入城市基因;伏牛溪深处,一座肩负国家使命的战备油库悄然建成,成为西南战略储备的坚实1965年屏障;而那条被戏称为“七十一条街”的钢花路,用烟火气串联起一个工业新城的青春岁月……
邓小平
留下视察足迹
1965年11月15日、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继1958年视察重钢后,再次在重钢留下视察的足迹。在重钢三厂生产现场,邓小平说弧形连铸机、行星轧机新技术试验,是两件好事;在重钢五厂施工现场,针对职工上下班交通不便,邓小平说要多开通勤车解决乘车难。
大沟油库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储备油库
大沟油库位于大渡口区建胜镇伏牛溪的一条大山沟里,又叫伏牛溪油库,1965年建成储油,是一座“靠山、分散、隐蔽”的大三线战备油库,也是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经过1974年、2002年、2009年3次扩容改造,大沟油库已经脱胎换骨,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储备油库。
大渡口成为重庆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
1965年2月,国务院五机部提出的以重庆为中心建设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计划,得到中共中央批准。于是,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建设计划迅速实施,拉开了重庆三线建设的序幕。位于大渡口的重钢,生产了大量钢材来制造战备所需的常规兵器,大渡口因此成为重庆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
新山村防空警报台铭记抗战精神
挺立在新山村的防空警报台,又称瞭望台,是大渡口区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抗战岁月的坚贞和血性。1965年,重庆市政府对这个诞生于1939年的防空警报台,进行了加固重修,此后每年都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拉响警报。
大渡口工业区设立
1965年4月2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下发文件,同意将重庆市九龙坡区管辖的九宫庙、新山村、跃进村3个街道区域划出,设置重庆市大渡口工业区人民委员会,服务于重钢的生产和建设。大渡口变身为工业区时,面积仅4.9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东南长5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十里钢城”。
20世纪70年代
大渡口的“七十一条街”
大渡口建区后面积小,是一个“袖珍型”工业区,当时除了重钢厂区沿江延绵10里路,就只有一条主干道——袁茄路(袁家岗到茄子溪)从大渡口境内穿过。在大渡口境内的这段路,1966年取名为先锋路,1972年更名为钢花路,它从跃进村路口到九宫庙大约4公里长。大渡口人也曾自嘲笑侃有“七十一条街”,就是“其实一条街”的谐音。钢花路沿街的商场、店铺、生活设施,凝聚了大渡口最初的人气。图为不同年代的钢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