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渡口区紧扣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培育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环保、汽摩配套、重庆小面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杜令、龚克立、湛华海、刘如银、詹爱平、徐建、杨友、杨亚鑫等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为建设“尚义大渡口、宜居宜业城”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从中遴选3名科技工作者代表作为典型,讲述他们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科研创新故事,激励大家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杜令:与时间赛跑的心脏守护者
5月9日早上8:30的重钢总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已早早亮起。心血管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令正在进行阵发性房颤和房扑的射频消融手术。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患者不规整的心律终于转为正常窦性心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杜令今天完成的第一台介入手术。
“每台手术都如一场拆弹,毫米之差就是生死之别。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患者转危为安,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杜令说。从医20多年来,杜令始终以医者的初心与精湛医术,在心血管领域精耕细作,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杜令从小就对医学充满向往,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定选择了医学专业。实习期间,心血管内科医生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生命的场景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对心血管内科产生了浓厚兴趣与热爱。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急危重症患者多,我渴望在‘与死神赛跑’中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杜令坦言,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修“心”匠人。
经过多年历练,从实习医生到科室主任,杜令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医道无涯,唯勤与专”8个字的无声印证。如今,杜令在心血管领域的专业造诣深厚,身兼重庆市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委员等多个重要职位,先后主持完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指导科研项目1项,重钢总医院院管课题1项,发表期刊论文10篇,SCI论文1篇,参与重钢总医院新技术项目2项。
作为心血管内科主任,杜令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无到有推动重钢总医院介入手术室建设、推动重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成为大渡口区首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杜令的带领下,重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完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手术累计800余台,有力地提升了大渡口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杜令还成功引领科室创建重庆市主城区西区首个胸痛中心,自2018年胸痛中心成立以来,大渡口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达到了95%以上。
在临床实践中,杜令深刻体会到了预防心血管疾病,远比抢救更有价值。在他看来,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为此,杜令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60多个小时。截至目前,义诊5000多名群众。
“未来,我将继续践行医者的使命担当,一方面运用医术与‘死神’博弈,另一方面传递健康火种照亮更多人。”杜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