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以英雄之名 承英雄之志 —— 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成立三周年纪实

6月1日,重庆市大渡口区长江畔,一面印有“红旭水上救援队”的旗帜迎风飘扬。三年前,它以一位英雄的名字命名;三年后,它已成为守护大渡口32公里江岸、实现辖区“零溺亡”的生命防线。

53名正式队员、123名平安志愿者,用96次奋不顾身的救援,书写着对“时代楷模”王红旭精神最滚烫的传承:以生命守护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炽热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

致敬英雄

汇聚江畔星火

红旭水上救援队的诞生,源于一个瞬间的壮举,更源于一份精神的永恒。

时间回溯至2021年6月1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长江,生命定格在35岁。他的事迹感动全国,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22年6月1日,以王红旭名字命名的救援队在英雄守护过的江畔成立。

传承王红旭精神,是这支队伍的根与魂。队员来自各行各业:退伍军人、退休医生、公交司机、环卫工人……身份各异,信念如一。

2024年8月,新队员张承军入队仅三天,沿江巡逻时遇10岁男孩落水。汛期急流,他毫不犹豫跃入江中,与队友合力救起落水儿童。事后,张承军说:“‘红旭’是责任,危险面前,容不得半分犹豫!”

这样的故事,在红旭水上救援队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救援队的发起人兼总指挥罗正龙,踏上公益救援这条路已近十年,救起落水者超60人。

有一次,一对父子不慎跌入深水区,罗正龙迅速指挥救援,在黄金4分钟内成功救起两人。“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最大的意义。”这是他最朴素的信念。

三年间,“红旭精神”在江畔重新绽放——寒冬刺骨,有人跃入激流;装备短缺,有人自费购置;志愿服务,有人携子同行……他们的付出赢得社会敬意,3名队员获评大渡口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队伍荣获平安大渡口建设先进集体,事迹被央媒市媒报道50余次。

这支由多元力量汇聚的队伍,深知专业是守护生命的基石。53名正式队员和123名志愿者通过严格的月度体能、队列、实战演练淬炼成钢,40人能横渡长江、32人持急救证、10人善用桨板救人、8人精于橡皮艇操控、2人可驾驭无人机巡查。一支专业化的民间救援力量已然成型。

科技赋能

延伸生命触角

走进救援队办公室,一块电子屏正实时监控长江大渡口段。

作为区委政法委联合区公安分局牵头建立的警群联动最小处置单元之一,结合全市开展的以大渡口区首创“莎姐”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命名的“莎姐守未”专项行动,红旭水上救援队重点巡防无人机绘制的“防溺水地图”上9个高风险点,并接入“云防溺水预警系统”。当AI智能识别到人员进入红色危险区,系统即刻喊话警示,同步向指挥中心和巡逻队员推送警报。自2023年以来,584次精准预警与高效处置,显著压降了溺水风险。

巡逻机制同样科学高效。区委政法委发动各镇街2000余名专兼职巡逻队员和平安志愿者,主动融入巡江劝导工作,分7个小组采用“老带新”“队员+志愿者”模式,在沿江新港码头、滑石滩、义渡古镇等地,春节无休、周末节假日重点值守,构建全天候、全覆盖救援网。

冲锋舟、橡皮艇、浆板、抛投器、无人机等专业装备的加持,更让“生命防线”反应迅捷。2024年汛期,无人机精准定位被急流卷走的游泳者,抛投器瞬间送达救生圈,为后续救援赢得关键时间。

同心守护

筑牢安澜之基

作为长江畔的生命守护者,这支救援队从最初的民间自发组织,到如今成为区域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力量以及全国首批“应急互助”志愿行动的重点扶持组织,它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多方协作的智慧与温度。

大渡口免费为红旭水上救援队提供3间专属办公用房并免除相关费用,解决了队伍的后顾之忧。更深入的协作还体现在与镇街、公安、应急等10余家单位建立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上,共享设备、培训资源,形成了高效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障模式。

在政社协同的模式下,救援队通过进学校、进社区、新媒体宣传构筑“三位一体”防溺宣传矩阵,巩固防溺水安全防线。截至目前,已进学校宣传7次、培训师生超1000人次,进社区宣传30余次,运行微信公众号1个,发布宣传文章43篇、宣传短视频超160个,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令人期待的是,大渡口正打造全市首个民间防溺水警示教育基地,设置无人机巢。未来,模拟场景、VR体验、实战教学将让群众沉浸式学习防溺水知识,也为青少年安全教育开辟重要阵地。

记者手记

英雄精神永续

守护使命不息

三年来,红旭水上救援队从自发组织的民间力量,成为区域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织,他们用行动传承着王红旭老师的精神,用科技提升救援效能,用协同凝聚社会力量,在长江大渡口段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上,红旭水上救援队将继续秉承“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宗旨,不断提升救援能力,完善防溺体系。正如罗正龙所说:“少说、多做,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完善自我,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我干不动了要把接班人找好,要把‘红旭精神’传承好。”

在“时代楷模”精神的引领下,这支队伍也将继续在长江之畔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篇章,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本版稿件由区委政法委提供,全媒体记者张涵菓整理)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