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琰)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在大渡口区,有这样一位在文物保护领域默默坚守了38年的守护者,他就是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
“文物是历史的根,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民族的记忆。”在区博物馆的展柜前,李国洪看着旧石器时代手斧说。从翻山越岭的青涩普查员,到如今带领青年团队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专家组成员,他始终如一,以行动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李国洪(左一)在丰都县开展三普工作
李国洪正在研究文物
山野寻踪
从零开始的文化探寻
1987年夏,丰都县文化馆文物组的木门吱呀作响,19岁的李国洪,刚从部队退伍,对文物工作还有些茫然时,便踏上了人生的第一场“文物寻踪”之路。他所在的普查小组仅有两人,他们背着120相机、钢卷尺和馒头,徒步翻越丰都县南岸片区10多个乡镇。
“老地椁(古墓葬)在哪儿?土地庙、菩萨像呢?老房子呢?”李国洪每到一个乡镇都会向村中老人问路,却遭对方警惕打量,只因那时文物普查常被误解为“挖坟掘墓”,他只能一遍遍耐心解释。李国洪与同伴秦老师手持铁铲,在荒草中扒开荆棘,手脚并用爬上老建筑测量,摔伤擦伤是家常便饭。
文物知识浩如烟海,田野调查复杂艰辛,一切都让这个年轻小伙感到力不从心。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都挡不住他求知的脚步。当时,听闻四川省哪里有文物培训,他都积极争取参加,从基础文物术语学起,逐渐积累文物保护知识和工作经验。
“那时条件苦,但我们有股劲儿,就是要把文物找出来,保护好。”回想起那段时光,李国洪眼中闪烁着光芒。
鏖战三峡
与时间赛跑的文明守护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启动,库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被淹没的危机,一场文物抢救的“生死时速”就此拉开帷幕。
彼时,时任丰都县文管所所长的李国洪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调往主城与家人团聚?还是留守抢救文物?“这些文物是无价宝藏。”李国洪毅然选择留守。
小官山古建筑群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集中搬迁保护的代表性工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李国洪和团队与时间的激烈赛跑。面对即将被水淹没的地面文物,李国洪扛起集中搬迁、复建的重任。
搬迁现场容不得丝毫差错。李国洪和队员化身“文物守护者”,手持编号牌、测绘仪,细致记录每一处建筑,小心翼翼拆卸、搬运构件,生怕惊扰了沉睡百年的时光。盛夏江边酷热难耐,蚊虫肆虐,他们在烈日下坚持一寸寸探寻清理,汗水浸透衣衫,蚊虫叮咬布满全身。
历经4年,6座百年老宅异地“重生”,继续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作为项目第一责任人,他主持完成8项大型文物保护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为配合丰都县移民搬迁建设,他独立主持抢救性发掘汉至六朝148处古墓葬、出土1500余件文物,在三峡库区历史长河中镌刻下守护印记。
区域深耕
文化赋能的发展密码
“这块‘济米义渡会碑’刻于清道光年间,藏着大渡口人仁义为先的根脉。”在区博物馆展厅里,李国洪如数家珍介绍文物。这座占地2099平方米的博物馆,是他用数年光阴从“零”建起的文化地标,也是他为大渡口区文物安下的第一个“家”。
2010年,李国洪初到大渡口区文化管理所时,这里条件简陋,藏品寥寥。“文物是历史的根,不能断。”他决心改变。
没有场地,他跑遍全区,争取到西城电影院作为建设场地;没有资金,他带团队写报告,争取到市、区两级财政专项经费;没有展品,他翻档案、借文物、征集藏品。2017年,1627件文物在灯光下“苏醒”,大渡口区有了第一座国有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的建成并非终点,而是大渡口文物保护事业的新起点。在李国洪的不懈努力下,全区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突破性进展。2013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大渡口区国保单位零的突破。2015年,他主持编制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文物修缮工程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复,被市政府列入抗战遗址保护修缮计划。
李国洪深知文物若只是“锁在柜子里”,便失去了生命力。他主导“文物活化工程”,让大渡口历史记忆融入城市角落:用全息投影还原清代义渡码头,观众可“触摸”虚拟渡船;将工业齿轮、义渡船桨等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年轻人带“文物”回家;搭建“云上博物馆”,让文物故事触达千万人。他还推动重庆工业博物馆建设,用VR技术重现“钢铁记忆”。
薪火相传
文化传承不遗余力
2023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56岁的李国洪成为重庆市“四普”专家指导组成员。他带着普查队员走遍大渡口区8个镇街,全面完成62处三普文物复核,并新发现文物44处。
如今,李国洪即将退休,但他传承文化的热情不减。他积极开展“传帮带”,毫无保留传授经验。
“普查不是填表,是给文物‘续命’。”李国洪耐心指导年轻同事辨别文物真伪,讲解材质、工艺、年代特征,逐字推敲调查报告,确保报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野外调查时,他手把手地教年轻同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文物线索,教他们留意地形地貌的变化,关注古建筑的结构特点,观察周边环境与文物的关联性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文物工作者们逐渐成长起来。
李国洪还为文化传承积极奔走,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开展文化讲座等方式,普及文物知识,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如今,李国洪培养的年轻人已能独当一面,但他仍坚持每天认真工作。有人问他为何不歇歇,他笑着说:“文物是活的,传承也是。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故事,我这盏灯就得亮着。”
记者手记
采访李国洪时,我被他身上那种对文物事业纯粹的热爱所打动。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从他的经历中,我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深刻理解了这份工作的伟大意义。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文物保护工作者就是历史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让历史得以延续,为我们留住了民族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