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义渡记忆 14

1966年到1972年,重钢艺术团以经典舞剧点燃山城文艺激情,小南海水泥厂用“南海”牌水泥铸就重庆工业基石,沪汉村的一砖一瓦间流淌着钢城建设者的乡愁与坚守……这段镌刻着奋斗印记的岁月,见证了大渡口在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蜕变。

1966年

从“四七九厂”到长征重工

1966年12月,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筹建国营猛进机械厂,代号“四七九厂”;1969年4月,更名为国营长征机械厂。1970年9月,厂址选定在伏牛溪;1980年5月,更名为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2008年4月,改制更名为长征重工。图为曾经的重庆重型铸锻厂。

1968年

“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

“老三届”是指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从1968年12月28日开始,大渡口区5000多名“老三届”学生,分期分批在大渡口火车站上车,在朝天门码头上船,奔赴四川筠连、安岳、屏山、万县、宜宾、江津、内江、奉节等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此以后,“知青”经历,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图为“老三届”学生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出发前往农村。

1968年

大渡口工业区更名为大渡口区

1968年10月14日,经重庆市革命委员会等批准,成立“重庆市大渡口区革命委员会”。从此大渡口工业区更名为大渡口区。区革委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取代了区委、区人委及其工作部门的职权,区公、检、法机关实行军事管制。

1969年

重钢艺术团舞剧火遍重庆城

1969年至1970年,重钢艺术团排练了大型舞剧《井冈山的道路》和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两台舞剧相继上演,跳热了重庆城。其中,《井冈山的道路》在大渡口公演后,还在解放军剧院连续上演了10多场;《红色娘子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演出上百场,还是向重庆驻军、兄弟厂矿进行慰问演出的节目。图为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谢幕情景。

1970年

小南海水泥厂是重庆市水泥生产骨干企业

小南海水泥厂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白沙沱社区,始建于1970年,经过1988年、1992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1993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轻工业系统最大经营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百强企业”。小南海水泥厂以年产300万吨水泥的规模,成为重庆市水泥生产骨干企业。该厂生产的“南海”牌水泥,是重庆市著名商标。

1972年

沪汉村留住乡土情结

沪汉村位于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这个村名凝聚了钢迁会西迁职工的乡土情结。1938年,钢迁会逆江而上,迁渝建厂,大批上海钢铁厂职工和汉阳铁厂职工,来到大渡口安家落户,为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他们把居住的地方取名沪汉村。1966年,沪汉村更名为团结村,1972年,恢复沪汉村原名,2002年,沪汉村改设为沪汉社区。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