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每年要带他跑一场马拉松

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图

清晨6点,重庆的天已亮。36岁的刘江毅轻轻抱起7岁的儿子刘辰曦,将他小心地放在推车里,用特制背带固定住孩子的身体,他们要一起去“晨跑”。

出生5个月时,辰曦被查出患有重度脑瘫,今后生活可能不能自理,也可能无法说话、不能站立、独坐,甚至不能竖头。

辰曦的脑袋软软地倚在推车靠背上,双眼随着路边风景的变幻,像两尾银鱼游进光的河流。父亲推着风,风推着晨光,晨光推着小小的影子——影子坐在推车里,默默地用眼光数着父亲的脚步。

这是父子俩的晨跑时间。没有发令枪,没有终点线,只有父亲双手的温度和坚定的步伐。刘江毅向儿子许下一个承诺:每年要带他“跑”一场马拉松。

“他的笑容,是我们坚持的良药”

“和每个靠读书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样,当我大学毕业后在这座城市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和自己相爱的人结了婚。孩子出生后,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心中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信心。”2017年冬天,辰曦的诞生曾让刘江毅和妻子的小家庭充满希望。然而,5个月后的一纸诊断书击碎了所有憧憬——“重度脑瘫,病因不明”。

刘江毅仍记得在医院走廊瘫坐的瞬间,“一米八几的个子,站都站不起来”。

当从医生那里听说康复训练是唯一的希望后,全家到处辗转,寻找康复机构及康复师。

最初的几年,夫妻俩一直在崩溃的边缘徘徊。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刘江毅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转行时间相对自由的清洁服务行业。妻子则卖掉了房,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辰曦虽不能言语,连抬头都需借力,但每当父亲用胡茬蹭他的脸蛋,孩子总会咧开嘴笑,眼睛弯成月牙。“那种笑像有魔法。”刘江毅说,“再累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笑,就又能扛一天。”

“从崩溃到坦然的‘马拉松’”

在辰曦5岁左右,刘江毅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开始在家进行康复训练。

逝者如斯夫。时间如静静流淌的溪流,用细碎的水波一点点冲刷着夫妻俩焦虑的棱角。在漫长的陪伴中,刘江毅和妻子渐渐明白,唯有毫无保留地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夫妻两人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不枉人间走一遭”。

“这几年里,我们一点点克服了内心的怯懦——从最初不好意思带孩子到小区玩耍,到现在无论去哪儿都带着他。这不仅是为了让他体验更多生活的美好,也是我们夫妻的一场自我修行。在陪伴他的每一天里,我们也在被治愈,被爱重塑。”刘江毅说道。

2023年,刘江毅偶然刷到一则视频:国外一位父亲推着脑瘫儿子完成铁人三项。他又马上搜索,发现国内也有这样的感人故事。

屏幕这头,他哭得像个孩子。“原来还能这样带孩子看世界!”他当即翻出闲置的跑鞋,开始尝试长跑。

“跑下去,就是他的站起来”

第一次“训练”只坚持了300米。辰曦的头随着步伐摇晃,刘江毅不得不一手托住他的后颈,一手推车。回家后,他连夜进行“改造”,加厚推车靠背,缝制出U型头枕;用两条背带,一条绕过孩子前胸、一条从肩部交叉,既固定又不至于压迫,让辰曦能够“跑”得更舒适。

今年4月,大渡口举办首届马拉松赛,也是刘江毅和儿子第一次参加比赛。这对父子成为最特殊的选手。

五公里赛道上,刘江毅微微弓着背,双手紧紧握住推车把手,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

微风拂过江面,掀起阵阵涟漪。身旁是同样充满活力的跑步爱好者。儿子坐在推车上,忙着用明亮的眼睛捕捉周围的一切,偶尔露出的笑容,让刘江毅的脚步更添力量。

有选手追上来往孩子手里塞棒棒糖、有志愿者一路小跑递水……冲过终点时,辰曦突然“啊啊”叫了两声,这是他能发出的最接近欢呼的声音。

如今,跑步成了父子间独特的对话。辰曦会用眨眼表示“想出门”,听到刘江毅说“去跑步”,会用微笑回应。有人问:“孩子根本不懂马拉松的意义吧?”刘江毅只回答,他开心时眼睛亮晶晶的,那就是意义。

“我和孩子约定,一年至少跑一场马拉松。希望明年能带他去更远的赛道,看更多的风景。” 

记者手记

6月15日清晨,刘江毅又一次系紧跑鞋,熟练地调整着孩子的头枕和弹力带——父亲节这天,他选择用脚步书写爱的仪式。

跑步时,他很少说话,只是偶尔低头看一眼推车里的辰曦——孩子的眼睛亮亮的,倒映着晨光、树影,和父亲被汗水浸湿的鬓角。有风吹过,辰曦的睫毛会轻轻颤动,像蝴蝶试探春天的触须。

没有鲜花和礼物,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跑下去”的约定。300米、500米、1公里……在那些重复的脚印里,藏着一个父亲最朴素的答案:在生活给予的粗粝中,依然执着地编织着温柔。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