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至1985年,区文化馆正式开馆,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阵地;重钢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国家统配资源进入市场的先河;重钢与香港企业签署外贸合同,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区革委会正式更名为区人民政府,开启行政体制改革新篇章……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见证了大渡口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发展历程。
1979年
大渡口区文化馆开馆
1979年6月,大渡口区文化馆开馆,成为全区人民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2011年11月,大渡口区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一级文化馆。多年来,大渡口区文化馆创作的文艺作品屡获佳绩,诸多亮点工作令人瞩目。2022年7月搬迁至中华美德公园旁。图为大渡口区文化馆现貌。
1979年
重钢率先销售计划外钢材
1979年9月,新成立的重钢销售处派出13个销售分队,对西安、昆明等市场进行调查,将计划外生产的钢材,向有需求的用户进行销售,当年销售钢材12.9万吨,开创了这种国家统配生产资源进入市场的先例。1980年,《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自销权——一味救活重钢经济的良药》。图为《人民日报》文章。
1980年
重钢与香港维新公司签署贸易合同
1980年8月31日,重钢在先后接待7个外商贸易团体的基础上,与香港维新贸易公司签署贸易合同。合同约定:重钢要在较短时间内,向香港维新贸易公司交付5000吨方钢,贸易金额122.5万元,为此,重钢制定了《出口钢材生产管理办法》。图为重钢20世纪80年代出口的产品。
1980年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
1980年12月11日至16日,大渡口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作出决议:区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实行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分开办公;区革委会改名为区人民政府;区政府的3个派出机构,分别改称为九宫庙街道办事处、新山村街道办事处、跃进村街道办事处。图为曾经的区机关办公大楼。
1981
大渡口区档案馆成立
大渡口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是重庆中心城区最早的集档案管理、党史研究、地方志编纂“三合一”机构,承担着开展全区档案管理与利用、党史研究与宣传、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职责使命。2011年,被评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2019年,受到国家人力资源部、国家档案局表彰,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图为曾经的大渡口区档案馆。
1985年
音乐界泰斗来大渡口慰问演出
1985年4月22日至25日,中国音乐家协会赴渝慰问演出团,为大渡口区人民和重钢职工举行了两场慰问演出。中国音乐界泰斗级人物时乐濛、刘诗昆、盛中国、郭颂、王玉珍等纷纷登台献艺,表达了他们对大渡口这座钢铁城的喜爱和敬意。图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来大渡口慰问演出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