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抛去“高价”滤镜 让研学回归“学”的本质

暑假来临,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探访,到前沿科技企业的实地考察,研学项目琳琅满目。

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不断攀升的价格,一些研学团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这不禁让人思考:暑假研学,一定要花高价吗?

高价研学

难掩质量参差

高价研学背后,是商家精心包装的“高端体验”。许多研学机构打着“与国际接轨”“专家亲授”“独家资源”的旗号,将研学产品包装得高大上。比如,某些海外研学项目,声称能让学生进入世界顶尖学府,与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感受国际前沿学术氛围。

但实际上,所谓的“交流”可能只是短暂的参观和简单问答,所谓的“教授亲授”也可能只是安排一场无关痛痒的讲座。这些看似诱人的宣传,不过是商家为了抬高价格、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高价并不等同于高质量。一些高价研学项目在行程安排上存在诸多问题。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学生每天像赶场一样穿梭于各个景点和机构,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和体验。

高价研学还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研学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研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家长和孩子都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

研学本质

在于内涵而非价格

研学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一些价格亲民的研学项目,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乡村研学,是一场与土地和劳动的亲密对话。当学生们深入农村,参与农事劳动,从播种、浇水到施肥、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从而对劳动人民产生深深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认同。

社区服务研学,则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走进社区,学生们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陪伴,为残障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得到了极大增强,懂得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义。

这些类似的研学项目,没有华丽的包装和高昂的费用,却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回归了“学”的本质。

回归理性

让研学惠及更多孩子

要让研学回归本质,摆脱高价的束缚,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研学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打击价格虚高、虚假宣传等不良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公益性研学项目的开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研学机会。

其次,学校在选择研学项目时,应更加注重项目的教育价值和质量,而不是仅仅关注价格。可以与专业的研学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的研学课程,确保研学活动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最后,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盲目追求高价研学项目。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价比高、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活动。同时,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研学,让他们明白研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享受奢华的物质待遇。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研学事业中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企业可以赞助一些公益研学项目,志愿者可以参与到研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研学环境。

研学游是教育类旅游的选项之一,不是必选项,别让它成了负担,别让它成了新的焦虑源。研学,本应是一场充满意义的学习之旅,让我们摒弃浮躁和功利,让研学回归“学”的本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茁壮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