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实现“万20”小事有人管难事有人帮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现在楼顶清爽多了,再也不用闻那些怪味儿,下雨天也踏实了!”站在春晖路街道古渡社区古渡春色小区8栋楼顶,居民李阿姨望着整洁的环境,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就在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的“私家菜园”,施肥产生的异味和积水隐患让邻里怨声载道。这场“楼顶整治战”的快速解决,正是大渡口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提质扩容后,基层治理效能跃升的生动写照。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渡口区始终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视为基层治理的“先手棋”,早在今年1月上旬就敏锐把握城镇化加速、部分社区幅员辽阔等区情实际,锚定“万20”目标启动谋划配备工作。

这场关乎基层根基的“人才攻坚战”,绝非一蹴而就。期间,组织、政法、财政、人社等8个部门开展多次专题协商研判,精准测算岗位缺口,科学优化队伍结构,最终推动社区工作者人数从补员前的538人增至879人,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跨越,更达成了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的结构性优化。截至3月底,大渡口区每万城镇常住人口已配备20.8名社区工作者,提前超额完成“万20”目标,为城市社区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队伍组建起来,能力提升更要跟上。大渡口区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实现岗前培训全覆盖,组织300余名业务骨干开展结对帮扶,累计提供实务指导500余次。“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离不开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带。”一位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感慨,这种“传帮带”机制,让新人快速转变角色,迅速融入基层工作节奏。

队伍配齐了,如何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服务实效?党建统领“三联四访”工作机制给出了答案。大渡口区将“社工回访”纳入“四访”专项工作,今年4月中下旬,区委社会工作部全面部署社区工作者回访工作,为每一名社区工作者划定“责任田”,推动585个网格实现责任到人、“入网沉格”。

古渡春色小区“楼顶整治战”便生动诠释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充实带来的治理新变化。社区工作者在日常走访中捕捉到居民的不满情绪后,迅速行动起来,启动网格联动机制,联合物业奔赴现场勘查,逐户找到种菜居民,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法规、说明隐患。“一开始有人不理解,我们就反复上门,带着政策文件讲危害,算清安全账、邻里账。”社区党委书记郭敏越说,经过耐心劝导,种菜业主最终主动配合清理,社区与物业随即组织人力整治,短短数小时,杂乱的楼顶恢复整洁,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更消除了安全隐患。

作为拆迁安置房小区,古渡春色小区曾面临服务资源分散、居民需求多元等难题。而自从有了充足的人力支撑和完善的机制保障,社区通过社工嵌入门庭,走访关怀+激活参与,切实解决基础民生难题,同时关注公众上层需求,交出了公共服务从“有”到“好”转变的基层治理高分答卷,基层治理既有雷厉风行的速度,更有直面问题的担当,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小事有人管、难事有人帮”的温暖。

线上线下的高效联动,则让服务效率再提速。依托基层智治平台、AI数智网格员等线上工具,社区工作者实时上传回访数据、上报疑难问题,三级治理中心快速响应、协同解决。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作为补充,让沟通更灵活。截至目前,全区回访收集的4119件问题全部按期办结。

如今,行走在大渡口区的各个社区,随处可见社区工作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网格,用真心服务群众,以专业能力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展望未来,大渡口区将持续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其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为加快建设“尚义大渡口、宜居宜业城”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