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楼楠枫,是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目前在大渡口区文化和旅游委员会行管科实习。作为学生,我习惯了书本里的管理模型与逻辑框架,而在这里,每一份文件的流转、每一次事务的协调,都让抽象的理论有了具象的注解。这次实习更像一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一次城市与个体的共鸣。
行管科的工作像一扇窗,让我窥见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起初以为文旅工作就是策划活动、推广景点,直到参与辖区文化场馆运营数据的整理,我才发现背后是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和服务优化的系统工程。比如协调社区文化站与景区的联动,既要考虑居民的文化需求,又要兼顾游客的体验感,这种平衡的艺术,让我对“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单向的指令传达,而是在多元诉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当看到自己协助整理的调研报告为暑期文旅惠民活动提供参考时,我突然懂得:基层行政工作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连接”里,连接着政策与民生,也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重庆这座城市,通过实习的日常逐渐褪去标签化的印象。解放碑的繁华、洪崖洞的奇幻是游客眼中的重庆,而我更熟悉的,是大渡口区街头老厂区改造的文创园里,斑驳墙面上的岁月痕迹;是长江边步道上,居民晨练时的闲适从容。文旅委的工作让我认识道,这座城市的魅力从不只在网红地标里,更在“山水之城”与“人文之地”的共生中——就像行管科的工作,既要守护好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记忆,又要为新兴文旅业态注入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科室前辈们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工作方式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实习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打破固有认知的边界。曾经我以为工商管理是企业的专属方法论,如今发现,在政府部门的行政服务中,同样需要成本意识、效率思维和用户视角。“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换位思考”,这与管理学中的“同理心”不谋而合;强调“做工作要留痕,更要留心”,恰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基层实践。而重庆这座城市教给我的,则是在复杂中寻找秩序,在多元中凝聚共识——这既是城市的生存智慧,也是每个管理者需要修炼的内功。
在大渡口实习的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实习鉴定表上的评语,更是对“管理”二字更立体的理解:它可以是报表上精准的数字,也可以是前辈递来的一杯热茶;可以是制度里的一条条规范,也可以是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这场实习,终究是双向的成长——我在读懂大渡口的同时,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全媒体记者 黄兰清 实习生 王佳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