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区残联精准改造点亮残疾人家庭新生活

全媒体记者 文琰

“夏阿姨,您看这灶台高度正合适,以后女儿做饭不用再踮着脚这么费力了。另外,热水器装在顺手的位置,您的老伴用水也会更方便了。”近日,在跳磴镇新合村68岁的夏永容家中,区残联验收小组一边检查新安装的嵌入式燃气双灶,一边给老人耐心解释。

夏永容因类风湿关节变形卧床多年,女儿为肢体残疾,日常行动多有不便。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中只有一处简易灶台,做饭时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还要为高度不适、操作不便发愁。今年年初,区残联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评估后迅速将厨房灶台纳入2025年家庭无障碍改造计划。从厨房台面高度调整到嵌入式燃气双灶,每一处细节都贴合着家庭的实际需求。“现在女儿做饭轻松多了,我看着也舒心!”夏永容感激地说。

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在全区已完成的86户家庭无障碍改造中,每一户都藏着温暖人心的“改造密码”。58岁的杜远明因听力障碍常年与外界“隔着一层膜”——门铃听不见、水壶烧干不知、电饭煲煮熟无感,生活处处受限。区残联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光信号系统”:可视门铃闪烁提醒、水壶报警灯随温度变色、电饭煲米饭煮熟后自动亮灯……

家庭环境的改善,为残疾人融入社会铺就了“第一公里”;而就业帮扶,则助力他们走好“最后一公里”。在重庆昕霖星护理院的手工制作工作室里,28岁的智力残疾人陈治钱正专注地给树脂胶冰箱贴粘磁片。这个曾经见人就躲的小伙子,如今已能独立制作重庆特色文创产品,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以来,全区已有14名残疾人通过类似培训实现了就业。”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辅具适配服务的温度,藏在72岁老人方清德重拾的歌声里。因重度听力损失,他曾7年“与世隔绝”——孙子放学喊“爷爷”听不见,老伴看电视只能把音量调到最大,邻里聊天插不上话,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小屋里。适配助听器后,世界重新变得清晰:现在他能跟着社区合唱队唱歌,接孙子时和老师畅聊孩子学习,甚至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现在终于能帮老伴择菜、陪孙子玩耍了。”方清德摸着耳朵上的助听器,眼角泛着泪光。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背后,是区残联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221名0-14岁残疾儿童全部纳入康复训练与辅具适配服务,从蹒跚学步到清晰发音,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浸透着关爱;161名残疾人完成辅具适配,从助听器到轮椅,一件件辅具架起了“无障碍”的桥梁。

“民生实事不是数字游戏,是要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便利。”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区残联将持续推进“精准康复”“阳光家园”“创业扶持”等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让更多残疾人家庭从“有障”到“无碍”,在细微处感受生活的温度,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