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文 刘映呈/图
走进茄子溪街道,成渝铁路的汽笛声与长江码头的货轮鸣响交织,210国道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与白居寺长江大桥下飞驰的轨道交通相互呼应。在大滨路长江岸线上,绿树成荫,居民们悠闲地散步、健身,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打闹,江风拂过,带来阵阵惬意。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绿植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在这幅动静相宜、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态画卷背后,茄子溪街道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脉络与地名渊源。
茄子溪街道位于大渡口区东南部,1995年由九龙坡区划入大渡口区。有关茄子溪地名的来由,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人还依稀记得一点儿有关他们儿时的模糊记忆:那时看到的茄子溪,就是一条小溪。溪水清亮,里面游动着小鱼小虾,人们在溪水里洗菜洗衣。沿着滑石滩到重庆肉联工厂那一带,整个江边都种满了茄子。茄子溪栽种的茄子,在彼时重庆的菜市上算得上一道亮堂堂的品牌,因此特别出名。
相传,茄子溪地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所以已经无法考证这故事的背景究竟在哪朝哪代:有一条流水淙淙的溪流,从远山蜿蜒而来,穿过一片村庄流入大江。村子之外,溪流两边是大片高低不平的土地。这些土地很多属于泥沙土。在春季,可栽种花生、黄瓜、胡萝卜和茄子等农作物。
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了,为什么人们不将此地取名为花生溪、黄瓜溪、胡萝卜溪而取名为茄子溪呢?
其实,当初当地栽种茄子的人并不多,村民不喜欢栽种茄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栽种的茄子个头老是小不溜丢的,且色泽暗淡,既没品相,产量也低,如此,谁愿花那工夫去栽种那茄子呢?但村子里有一个读过几年私塾的中年人,却对茄子偏爱有加。他始终相信这片土地是茄子生长的好地方,不应该长不出让人欢喜的茄子。他在对茄子的研究中,不断改良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家后院的自留地里,他终有所收获,种出了又长又大的茄子。
新的事物出现,总是少不了阻力的存在。不少村民对他的茄子怀疑有加,说他种的茄子是“茄子开黄花,变了种”,不是真正的茄子。这事所幸被一个从外地做官回家的人知道了。老官员见多识广,在他的肯定和鼓励下,村民们半信半疑地种了一季新品种的茄子,没想到收获果然不错,一个个油黑发亮、个大体胖的茄子,令村民无不喜笑颜开,种茄子的收益远超种花生、黄瓜等。
由此,村民们在溪流两边肥沃的土地上广种茄子,并将他们的村子取名为茄子溪。茄子溪的地名也就一直叫到了现在。
如今,小溪虽改貌,茄子田亦不见,昔日因茄子闻名的江畔村落,如今已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活力街区。“茄子溪”这个带着泥土芬芳的名字,始终承载着这片土地对勤劳与智慧的记忆。
这里的日子,早已不是靠一季茄子的收成来盘算,而是藏在便捷的公交地铁、完善的社区医疗、丰富的养老服务里,藏在街坊们碰面时那句“今天菜价稳当”“娃儿上学方便得很”的踏实里。随着“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茄子溪街道所辖滑石滩、白居寺长江大桥引来市民、游客打卡,滨江沿线也正逐渐被打造成集亲子游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艺术悠闲水岸。
从“茄子满溪”到“幸福满溢”,茄子溪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它用岁月证明,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生长,让每一代人都能在此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