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这场展览邀你与光荣岁月重逢

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图

近日,“六秩风华 如歌岁月——大渡口区市民生活记忆展”结束了在区美术馆的巡展,回到了“主场”区博物馆,通过更加还原的场景布置,以更浓厚的年代感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重温城市记忆。

据了解,本次展览以“记忆”为展览主题,分为“建区回眸 区划变迁”“衣食住行 百姓生活”“城市蝶变 壮阔征程”三个单元,通过老照片、老物件和档案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探寻大渡口区城市发展历程及市民成长的集体记忆,回忆大渡口的历史故事。

展览策划之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不少老大渡口人纷纷捐出自己家里的老物件、老照片等。其中,有两位热心市民捐赠的独家藏品成为展览亮点,承载着个人与时代的深厚情感。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0月,欢迎广大市民观展,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历史温度与生活印记。

一张工作调动信

背后的奋斗芳华

大渡口这座曾经的“十里钢城”,见证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发展史,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就在这里诞生,1965年因服务重钢而建区。这次展览中,就有不少与重钢有关的展品。

记者走进展厅,一眼便看到了展柜里摆放着的一张微微泛黄的纸——抬头写着“重庆钢铁公司工人内部调动介绍信”,日期写着“一九八二年四月”,字迹工整却带着时代的斑驳。

“那时候调动工作可不容易,一张介绍信就是‘通行证’,得层层审批。”捐赠人王雪告诉记者。

王雪今年69岁,是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的居民,也是重钢的退休职工。平日里有整理物品习惯的她,留存了很多老物件。不久前,听说区博物馆要举办“市民生活记忆展”,王雪便主动把自己这张工作调动介绍信捐赠出来。

王雪回忆,1982年的春天,她就是凭着这张纸,带着简单的行囊,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经历了从车间工人到专业统计人员的身份转变。

大约在1979年底,王雪进入当时的重钢小轧厂,成为轧钢车间的一名工人。王雪一边和工人学习技术,勤勤恳恳地工作,工作之余她也没有放下书本,坚持学习文化知识。

在工人学习室,常常都能看到她埋头读书的身影。由于年轻,干事又认真,又有知识,领导便决定让王雪学习专业统计,给厂里做资料、写报表。

看着展柜里写着自己名字的介绍信,回想起那些奋斗的青春岁月,王雪依旧坚持“劳动最光荣”这一朴素信念,“身处幸福的新时代,仍然不能忘了这份精神。”

王雪与老物件的缘分,一晃就是十几年。王雪首次捐赠是在2018年10月31日。

当时,王雪将母亲送给她的一件蓝色女士中山装捐给了三峡博物馆。这件衣服上有重庆某服装公司的标牌,5粒扣子做工精美。多年来,王雪先后已将百余件藏品捐赠给三峡博物馆、大渡口区博物馆,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物件,看见曾经的生活模样。

王雪捐出的不仅是藏有自己时光印记的老物件,更是一把钥匙、一座桥梁——它打开的是当代人理解老一辈精神的时光之门;它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

两本政协委员证

见证工人履职担当

在本次的“大渡口区市民生活记忆展”中,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是已近鲐背之年的潘佑谷老人捐赠的两届委员证。

泛黄的证件背后,不仅承载着一位普通电工参政议政的光荣记忆,更折射出大渡口城市发展的鲜活历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大渡口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大渡口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证,这两本政协委员证虽已历经数十载,却依然保存完好。深红色的封皮略显斑驳,边缘处微微卷起,透露出时光摩挲的痕迹。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年轻的潘佑谷是十八冶车间里的一名普通电工。彼时,她未曾想过自己能以工人身份走进政协会场,为大渡口的建设建言献策。

“那时候,厂里工人都说我这人‘敢说话’‘快人快语’,没想到大家真把我选上去了!”回忆往昔,潘佑谷笑声爽朗,两届任期,她围绕职工福利、城市建设等议题积极发声。

潘佑谷说,当年她提交的提案多源自一线见闻:从改善工厂设施到优化交通规划,字字句句都是“接地气”的民生关切。她笑称自己“发言从不绕弯子”,这份坦诚反而赢得了尊重。曾经的政协委员身份,也让潘佑谷见证了大渡口的蓬勃变迁,“看着提案里的建议一点点变成现实,就像参与了一场伟大的接力赛。”

如今,这两本委员证从私人珍藏变为公共展品。“捐赠是希望年轻人能从这些老物件里读懂只要敢担当、肯实干,普通人也能在时代舞台上发光发热。”潘佑谷说。

记者手记

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藏着一段属于普通人的岁月故事。锈迹里藏着邻里间的寒暄,划痕中刻着旧日里的烟火,它们不语,却让记忆有了温度与声音。“六秩风华 如歌岁月——大渡口区市民生活记忆展”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物件看见曾经的生活模样。

我们驻足回望,并非只为怀念过去,更是为了见证,那些被打磨过的生活印记,早已化作城市血脉中的坚韧与温情。让一代代大渡口人,在回眸时看见初心,在前行时充满力量。今天,站在新时代的大渡口,新的故事,正在被我们轻轻写下。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