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大渡口将工业视为区域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引擎,正以“工业立区、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的铿锵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2025年上半年,一个个竣工投产的项目、一组组逆势上扬的数据,勾勒出大渡口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生动图景,一幅以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为蓝图的奋斗画卷,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
战略引领
擘画工业经济发展“路线图”
工业是大渡口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区域经济的命脉。立足这一根本,大渡口区精准锚定“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上工业产值三年倍增”目标,起草出台《大渡口区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5-2027 年)》,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这份计划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施工图”。细观其布局,围绕招商引资、载体建设等实施“四大攻坚战役”,筑牢发展根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摩托车、智慧医疗装备等布局“五大特色工程”,彰显产业优势;通过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等“四大赋能专项行动”,激活内生动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全域统筹+精准施策”的组合拳,不仅让“工业强区”的信念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更将战略目标转化为了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行动。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大渡口区建立“周调度、月分析、季复盘”的常态化监测机制,对产值波动较大的企业开展“一对一”走访,确保工业大盘“稳中有进”。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5年上半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1.7亿元,同比增长9.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位居中心城区第5;制造业税收9.26亿元,同比增长4.6%。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成绩单”不仅体现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更彰显了区域工业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项目攻坚
筑牢产业增长“硬核支撑”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撬动工业增量的“支点”。大渡口深谙此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形成了“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走进建桥工业园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年产值50亿元的萤石智能制造基地已竣工投产,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年产值40亿元的红九九生产基地、年产值10亿元的虬龙科技研发总部相继落成,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中元汇吉生物科技园基本完工,即将成为智慧医疗装备产业的“新引擎”。而华韶智算中心(一期)的实质性动工、宁波鲍斯气体项目20%工程量的完成,更让未来的产业版图愈发清晰。
载体拓展与项目储备同步提速,为产业集群“筑巢引凤”。20.8万平方米智能制造产业园、15万平方米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建桥工业园C区拓展区征地拆迁有序推进,萤石智能制造产业小镇规划初步成型,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选址确定……这些载体不仅是生产空间,更融入了“职住平衡”的理念,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频共振。
项目的密集落地,直接转化为投资的强劲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区入库工业投资项目58个,完成工业投资17.7亿元,同比增长28.3%,排名中心城区第1,其中技改投资增长187.5%,排名全市第4。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是大渡口区从“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跨越的坚定步伐。
服务赋能
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渡口深知,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沃土”。为此,大渡口区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梯度培育到政策扶持,从要素保障到配套完善,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让工业经济的“细胞”更具活力。
在企业培育方面,“梯度成长”的路径愈发清晰。2025年上半年,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7家,全区总数达155家;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累计培育105家。这些企业如同产业生态中的“生力军”,凭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集群纳入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更标志着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迈入“快车道”,形成了“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生态。
政策红利精准送达,让企业轻装上阵。大渡口积极组织秋田齿轮、利德工业等17家企业申报国家、市级政策奖补,拟争取资金1.36亿元,将“真金白银”的支持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要素保障同样给力:35KV萤石变电站建成通电,茶湾、苦竹林等变电站联合共建达成一致,不断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让“用电无忧”成为营商环境的加分项。
站在年中节点回望,大渡口工业的“进”与“变”令人欣喜。展望下半年,“延链补链”“数转智改”“创新驱动”“助企纾困”四大聚焦点,勾勒出清晰的工作路径。在大渡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项目的聚集,更是一座城市产城融合、生生不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