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8月4日,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井谷元”)车间里,早餐粥生产线正平稳运转。这条生产效率提升30%、生产场地却缩减50%的“瘦身”产线,正是企业党支部牵头完成的技改成果。
从2015年成立之初的籍籍无名,到如今手握20项发明及实用技术专利,牵头制定6项小面标准,还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井谷元用10年时间把“小面”做成“大产业”,背后的红色引擎始终轰鸣不息。井谷元的党建品牌“小面链上先锋”,聚焦“党建+党建工作法+党内主题竞赛+项目工作法+产业链党建”模式,引领企业走出了一条从人才集聚到攻坚克难,从技术突破到绿色食品研发的创新之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井谷元党支部书记傅勇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认为,只有自身建设过硬,才能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此,党支部探索实施“345”党建工作法,即党员行为“三准则”、规范组织生活“四个一”、作用发挥“五聚焦”,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让优势发挥与人才聚集更为紧密。在党建工作的有效引领下,以傅勇为领军人才的党建项目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继成立,还集聚了刘如银、彭佳莹、杨明菊等一批党员创新实干人才。其中,刘如银获评区科技工作先进人物、彭佳莹获评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如何让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井谷元党支部以“五比五看”主题竞赛为抓手,将党性意识、人才素质、经济效益、项目贡献和和谐稳定纳入比赛考量范围,推动党员在生产一线亮身份、作表率。此外,党支部还将竞赛与党建项目工作法、产业链党建结合,把党建项目、技术创新融入公司技改攻关全过程。
针对早餐粥、饮料生产线的优化以及小面自动化包装的改造,井谷元党支部分别成立了2个党建项目组。在项目牵头人刘如银的带领下,项目参与人严格按照实施进度要求,冒酷暑、抢进度,连续奋战3个月,顺利完成早餐粥、饮料生产线的优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高30%,生产场地减少50%。而小面生产线的手工包装改为自动化包装后,不仅实现整条生产线全自动化,还让小面保质期有了新的突破——半干面保质期从过去的4个月延长至8个月,成为行业新的标杆,为重庆小面走出重庆、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这些成果背后,是党员带头啃“硬骨头”、挑“重担子”的生动实践。
重庆小面如何打造百亿级产业、实现飘香世界的目标?作为小面产业的龙头企业,井谷元党支部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率先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小面标准制定小组,制定了2项地方标准和4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小面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重庆小面,重庆造”提供了有力的标准支撑,进一步助推了重庆小面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小面出海的关键瓶颈在于肉制品出口。通过党支部的不懈努力,在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小面最终被列入出口新加坡的名录,取得了肉制品面条出口限制的突破,为小面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的前景。为了让小面产业抱团发展,井谷元党支部技术骨干党员深入链上企业,手把手教方法与技术,帮助破解难题、攻克难关。
“目前,我们正在兴建重庆小面非遗应用中心,将实施产品展示、研发、应用、交流、学习、参观一站式服务,真正把小面产业做优做强。”井谷元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继续深化党建品牌建设,让党旗飘扬在每一个环节,为重庆小面飘香世界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