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社工回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联”践初心“四访”担使命

(全媒体记者 文琰 实习生 唐艺珊 文/图)8月4日上午9点,春晖路街道古渡社区古渡春色小区,社区工作者王静穿上红马甲,将工作证挂在胸前,把居民手册和“三联四访”工作干部走访工作笔记放进挎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负责的11网格有1栋楼,440户居民,其中独居老人14人、残疾人27人、低保家庭8户。

“婆婆,昨天说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吧?我帮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了配药。”刚走到楼下,王静就遇到了独居老人邹定荣,她熟练地在手册里翻出老人的用药记录,在笔记本上标注“周三协助取药”。这样的对话,是王静每天回访工作的常态。

入户回访时,王静发现独居的陈秀华家中水管漏水,便立即联系物业维修,当天就解决了问题。“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老人最急的事。”笔记本上,王静密密麻麻记着440户居民的家庭情况,哪户有小孩要入学、哪户需要申请廉租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同一天,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马王街11栋,贺敏正喘着粗气爬楼。这栋上世纪90年代的老楼没有电梯,她每天要跑几趟,微信步数常常破万。此时,她正在回访辖区独居老人向运吉,了解体征监测仪、烟雾报警器和摔倒报警器使用情况。83岁的向运吉摸着安装在床头的体征监测仪直点头:“小贺,你比我自己想得还周到。”

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全区近千名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工回访的缩影。作为全区“三联四访”工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工回访与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镇街村社、企业项目的服务网络。

社工回访不是简单的串门聊天,而是要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王静每周回访重点人员,累计收集诉求11条,协助解决矛盾纠纷3起;贺敏则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收集到15条关于环境提档升级的建议,已整理上报街道。

从全区层面看,“社工回访”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建立“收集—分流—办理—反馈”闭环机制,社区工作者收集的诉求能快速流转至相关部门。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关注重点人员25.84万人次,回访收集民生服务领域问题1753件,协调解决生活保障、养老服务等事项,办结率达100%。在“三联四访”工作法推动下,区级部门与镇街、社区形成联动,比如贺敏反映的小区停车位不足问题,纳入街道“民生实事清单”,目前该社区已新建2个停车场,提供车位100余个。

如今在大渡口,无论是古渡社区的“红马甲”,还是革新社区的“民情台账”,都在诉说着社工回访工作带来的变化。这些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三联四访”工作法落地生根。随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王静”“贺敏”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暖心纽带,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的幸福画卷。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