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数治”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一本帐”应用新增6个、全市最多,2个场景入选全市应用场景大赛“领跑者”榜单,“数智网格”治理机制入选数字重庆标志性成果案例,成立全市首家法制审核中心……2025年上半年,大渡口以一场数字化变革赋能现代化治理新路径,让城市不仅拥有“智慧大脑”和“感知神经”,更彰显着一座城市破局突围、治理增效的长远未来。

智慧建设让城市管理加“数”前行

清晨七点,正值早高峰时段,新山村街道铺金丽城与翠园龙庭间路口,卖早点的摊贩占道经营,导致车辆、行人穿行困难。监控摄像头捕捉到这一情况后,推送至新山村街道数字工作平台。工作人员接令立即赶到现场,劝导摊贩挪至安全区域,快速平息了占道风波。

高效的工作效率得益于我区构建的智能城市治理网络。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通过打造区级智能算法仓,建立物联感知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外网端子平台整合全区摄像头资源,接入烟感器、地磁感应等物联设备,形成覆盖全域的感知体系。48种智能算法,能识别区域入侵、锁定无照游商、捕捉占道经营等行为。大渡口用智能化手段,让城市运行更有序,居民生活更安心。

一辆满载成品油的油罐车从油库发油驶出,3分钟就能完成审核,“油气存储安全监管一件事”应用纳入区县“一本账”,实现对油气储存企业安全运行的实时、动态监控;“医保支付人员‘驾照式’管理”应用纳入区县“一本账”,针对医保支付人员实施“驾照式”动态记分等重大改革,让支付有监督……大渡口区“区县一本账”工作成绩斐然,共入账9个应用,增量全市最多,其中,“大渡口伏牛溪危化品集散地安全防控”入选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大赛2025年二季度“应用场景领跑者”。

数字化成果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中,更惠及百姓生活。

“您好!这是‘AI数智网格员’,您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告诉我。”24小时待机的“AI数智网格员”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智能管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快速准确回复。目前,已有超15万人注册使用“AI数智网格员”,咨询量突破3.2万次,成功办理问题2200余个;网格日均解决问题数量翻倍,重复咨询量锐减80%,创新“数智网格”治理机制入选数字重庆标志性成果案例。

“大综合一体化”成为全市执法改革标杆

不久前,区城市管理局接到区住房城乡建委案件(线索)移送书:某建筑公司在茄子溪街道银桥路H05地块南侧道路施工时,未采用密闭式防尘网对建筑土方、工程渣土遮盖。

区联合法制审核中心了解到各方单位存在衔接不畅、业务不熟的情况,便提前介入,会商研判执法过程中涉及的调查取证、法律适用、程序规定等问题,为划转事项的管执协同问题提供法律参考意见建议,指导区城市管理局认定该建筑公司的行为存在违法行为,并予以处罚。

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展以来,我区率先成立全市首家法制审核中心,由中心常驻人员、外聘专家学者、执法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构建起自上而下、区镇街一体的法制审核机构和机制。目前,区法制审核中心已接到全区各类申请审核案件100余件,提供执法建议150余条;开展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99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12件,指导出具各类法制审查参考意见330余条。

同时,创新构建1个区级法制审核中心、5支区级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及镇街执法1支队伍的“1+5+1”组织体系,包片、派驻下沉71名区级执法人员,下沉比例77.17%,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执法规范化建设全覆盖,赋权镇街行政执法事项数全市第一。

这套立体化的执法体系催生了显著的治理效能。全区创新搭建“信用+执法”涉企场景,积极谋划餐饮、环保、加油站、环公园等10个地域类、行业类、对象类“信用+执法”场景。

八桥镇打造精准服务市场主体“三色管理法”,将市场主体分为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被市司法局作为“信用+执法”迭代评价标准全市试点;春晖路街道“信用+助企兴业”场景,成功入选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大赛镇街“应用场景领跑者”榜单……2025年上半年,大渡口区“信用+执法”场景实施率全市第一。

以“最小单元”守护“最大平安”

近日,某夜市一家餐馆内,两名食客因琐事发生激烈争吵并大打出手。关键时刻,几名市民迅速上前劝阻,最终平息了矛盾。这几名市民还有一个身份——大渡口区警群联动最小处置单元的组员。

据悉,在区委平安办的统筹下,区公安分局有机整合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圈、社区等社会治保力量2000余人,培育孵化警群联动最小处置单元265个。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及面、分类布点拓面”的工作思路,将辖区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物业小区分为A、B、C三类,分批推进最小处置单元建设。其中,A类包括党政机关、军工、油气、供水供电、学校、医院、金融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治安保卫重点单位;B类包括大型商场、繁华商圈、产业园、旅游景区、大型展馆等人员密集场所;C类包括行政村、物业小区、大型公园等群众日常聚集场所。

参与该夜市治安巡防的市民便属于B类,该类最小处置单元主要由党员干部、物业安保、网格员、志愿群众组成,填补民警出警到达现场前的空档期,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

区公安分局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建立1个党建联盟、3级联动机制、多项场景应用的“1+3+N”协同治理体系,积极发动群防群治力量,整合265个“最小处置单元”与36人组成的机动巡逻队形成作战矩阵。

最小处置单元组建以来,形成了以聚焦江岸安全的红旭水上救援队,以聚焦校园安全守护的“家长志愿者护学队”,以聚焦平安社区建设的“堰兴群众”“半岛援法议事堂”等多个品牌单元,有效补位社区末端治理,防范精度不断提高。

截至今年6月,区公安分局策动最小处置单元调度开展案事件先期处置5076起,参与矛盾纠纷调解2297起,处置力量到场时间缩短80%以上,形成监测、预警、调度、化解、追踪的闭环管理,实现“民转刑”命案的零发生。该做法获全国性肯定6次、全市推广29次,突发事件“最小处置单元”入选重庆市2025年第二批基层改革典型案例。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