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拳击队闪耀全国赛场

全媒体记者 陈艺军/文 刘映呈/图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U14拳击锦标赛上,大渡口区重点体校拳击队成为赛场焦点:经过6天的激烈角逐,运动员们以顽强拼搏姿态斩获2金1银2铜,其中,杨景涵和张嘉宁分别问鼎男子43公斤级和女子67公斤级冠军。荣誉的背后,是少年拳手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是教练团队的悉心雕琢,更是青春在拳台上书写的热血成长篇章。

四金加身

少年拳台展风采

全国U14拳击锦标赛虽已落幕,大渡口区重点体校拳击队的训练却并没有停止。走进茄子溪中学拳击训练中心,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拳台上敏捷地腾挪闪转——出拳精准、躲闪灵活、移动稳健,动作间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他,正是刚刚在全国U14拳击锦标赛中斩获男子43公斤级冠军的14岁少年杨景涵。

从巴南慕名来到大渡口学习拳击,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杨景涵在全国U14俱乐部联赛、市七运会等赛事中获得4枚金牌。“最初只是觉得拳击有趣,后来才发现,拳击教会我的不只是力量,更是坚持。”他坦言,初学拳击时,曾因训练艰苦多次萌生退意,但教练白永刚的耐心指导与心中对拳击的热爱,让他一次次咬牙挺过难关。

本次夺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半决赛对阵贵州强手的“硬仗”,成为他最难忘的记忆。“对手比我高,热身时就能感觉实力很强,当时我确实挺紧张的。”首回合较量中,杨景涵虽以点数艰难取胜,但动作明显拘谨,未能完全施展。

白永刚敏锐察觉到他的状态,一句“把手抬起来,打近距离”瞬间点醒了他。调整战术后,杨景涵迅速找回节奏,第二回合凭借精准的近战技巧扩大优势。尽管第三回合头部防守稍有疏失,但前两回合的稳定发挥已奠定胜局,最终以4:1的比分挺进决赛。

决赛场上,杨景涵彻底卸下包袱。三个回合里,他将平日苦练的防守反击与节奏控制发挥到极致,最终以5:0的绝对优势获得冠军。

展望未来,少年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想继续打下去,拿下更多奖牌。”拳台之上,他正用一次次出拳,在青春的赛场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勋章。 

力克万难

少女挥拳夺桂冠

训练馆的另一角,刚摘得全国U14拳击锦标赛女子67公斤级金牌的张嘉宁,正迎着汗水继续挥拳——在教练的指导下,她的每一次出拳都带着力量与专注。

这位身高近1.8米的高挑女孩,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坚毅。她的拳击之路始于辽宁锦州,却在大渡口的拳台上绽放光芒。怀揣着对拳击更深层次的追求,2023年10月,刚升入初一的张嘉宁在家人和启蒙教练的支持下,只身南下加入大渡口区重点体校拳击队。

初来乍到,挑战接踵而至:重庆潮湿多雾的气候让她膝盖疼痛、皮肤不适;习惯了北方的口味,对着重庆火辣的饮食犯了难;更让她倍感压力的是,体校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远超以往的节奏。

“刚来时特别不适应。”张嘉宁回忆道,但骨子里的韧劲不允许她退缩。

她学着小口尝试微辣的饭菜,慢慢让肠胃适应新口味;身体不适时,咬着牙配合治疗,从未落下一次训练;技术跟不上,就从最基础的出拳、步伐练起。在教练的针对性指导和队友的热情帮助下,不到一年时间,她不仅克服了水土不服,更在训练中找到了归属感,成为队里公认的“拼命三娘”。

“就算大家都练到跑不动了,她还在坚持!”队友姜旭芮提起她,满是敬佩。

即便实力日渐扎实,站上全国大赛的拳台时,张嘉宁还是免不了紧张。但首场比赛的经历,让她突然想通了:“其实全国赛场和在大渡口训练时没什么不同,我只要打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就够了。”这份顿悟帮她卸下了心理包袱,成功跨越了“大赛恐惧症”这道坎。轻装上阵的她,在后续比赛中越打越顺,最终凭借稳定的发挥与敢拼的劲头,稳稳将金牌收入囊中。

如今,即将升入初三的张嘉宁,早已把大渡口当成了第二故乡。她的身高优势在67公斤级赛场上愈发明显。

从锦州的懵懂少女到大渡口的金牌选手,这条跨越千里的拳击路,闪耀着她不服输的汗水和咬牙坚持的泪水。

廿载坚守

教练团队育英才

荣耀的背后,是主教练白永刚带领的五人教练组二十载如一日的科学深耕。自2004年建队以来,团队已培养出15人次全国各级比赛冠军,获得70多枚市运会金牌,为重庆市输送了刘润宇、杨涵、陈文军等一大批优秀的拳击后备人才。

“我们的队员,基本功扎实,既能灵活运用技战术,又敢拼敢打。”白永刚道出队伍的鲜明特质。这背后,是教练组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对“因材施教”的极致践行。针对男女队员的差异,教练组制定了精准训练方案。“男女训练时长保持一致,但女队员身体能力稍弱,我们会强化她们的敏捷性与技战术专项训练,以技术弥补身体能力差距。”白永刚介绍,同时在训练强度、恢复环节的安排上也更细致,尤其注重对女队员的情绪疏导。

队内训练中,冠军间的对抗是常态。“安排优秀队员对抗,让大家在观摩中学习,在比拼中互相促进。”白永刚说,这种良性竞争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全队的整体水平。面对队员心态波动,教练组始终耐心开导,通过肯定队员的努力、冷静分析比赛录像来寻找不足,而非简单地批评指责。“帮助队员找到改进的方向才是关键。”白永刚说道。

对于教练组的付出,队员陈宏毅满是感激,“很多次都是教练们陪着我们加练,训练晚了,还经常送我们回家,我们不努力实在对不起他们!”

正是这份上下同心的执着与专业的深耕,让大渡口区重点体校拳击队在二十载岁月中不断实现突破,而教练团队,始终是这支队伍最坚实的后盾。少年们闪耀的奖牌上,也深深镌刻着他们无声的耕耘。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