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
8月5日下午2点,在大渡口区博物馆大门口,17岁的陶雨辰站在入口处,整理好胸前的工作牌,穿上志愿者马甲,准备迎接第一批游客。
陶雨辰就读于重庆一中,家住八桥镇双林社区东海·阿特豪斯小区。作为一名文科生,他从小就对历史书籍和文物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暑假,他放弃了和同学一起游山玩水的机会,报名参加“暑期讲解员”实践活动,用另一种方式触摸大渡口区的历史脉络。
“选择来大渡口区博物馆,是想让书本里的历史‘活’起来。作为一名大渡口人,更想把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陶雨辰的指尖轻轻点在展柜玻璃上,他总幻想能亲手拂去文物上的岁月尘埃,站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用声音为每一件展品唤醒沉睡的记忆。
第一次拿起扩音麦,陶雨辰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来到博物馆,看见他们举着相机,我心里有些不好意思。”陶雨辰说,当讲到清代清花博古纹龙耳瓶的纹饰时,他的声音突然卡在喉咙里,盯着瓶身上缠绕的博古纹,半天想不起“博古纹”的准确释义。后来,区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将他的话巧妙接过来,才完成了此次讲解。
“那次以后,我习惯在休息室把所有生僻字标上拼音,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陶雨辰告诉记者,渐渐地,他的声音不再发紧,讲解时也能从容应对游客的提问。
老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却又接二连三冒头。“历史讲解员这份职业,藏着书本里学不到的‘人情世故’。”陶雨辰介绍,遇见小学生追着询问瓷器和陶器的烧制区别,他便从烧制材料的选择拓展到温度的把控进行讲解;遇见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全程戴着耳机低头玩手机,他的讲解像落在棉花上的雨,感觉毫无意义。
“起初我心里不能平衡,后来专业老师告诉我,有人用耳朵听历史,有人用眼睛读时光,尊重每种相遇就好!”陶雨辰感慨道。
慢慢地,陶雨辰摸索出了“因材施教”的讲解智慧——在讲解“马王场手斧”时,他会用手势比划手斧抓握的姿势;遇到带孩子的家庭,他会指着恐龙肢骨化石进行科普讲解;面对独自参观的年轻人,他会多讲一些文物背后的考古发现……
每天下午5点闭馆,陶雨辰的嗓子都会微微发哑,脚底板像踩着棉花,但指尖划过展签上的字迹时,心情仍然激动无比。“每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待5批游客,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看到大渡口区的历史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我觉得一切都很值了。”陶雨辰自豪地说。
有人在试卷上写历史,有人在旅途中读历史。陶雨辰表示,他考大学想专攻历史或哲学专业,努力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蕴藏着无数等待被揭开的奥秘,激励着他不懈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