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守望者
在城市的繁华喧嚣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如尘,却以坚韧的姿态,在生活的舞台上默默耕耘。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栏目《街角守望者》,记者用镜头“扫”街,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普通人物——街头巷尾的修鞋匠、菜市场里的小摊主、风雨无阻的快递员……他们做着平凡营生,在艰苦朴素中坚守,凭借朴实精良的手艺,为家人撑起一片天。他们的故事,是城市发展的底色,也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温暖。
(全媒体记者 文琰实习生 唐艺珊 )清晨5点半,跃进村街道革新花园巷口,60岁的廖昌容系着红色围裙,将面粉揉成的面团抻开成细丝。铁锅里的菜籽油翻滚着金黄浪花,她手腕轻抖间,馓子便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要大火才酥脆”——这句念叨了30年的口诀,随着油香飘进巷弄深处。
这家名为“廖家妹油茶”的店铺,在跃进村街道开店已有30年了。今年4月,油茶店从大堰一村老店搬到了现在的位置,从蜂窝煤到煤气灶,变的是经营场所,不变的是清晨6点半准时开门的规矩。
6点半,第一拨食客准时到来。“老规矩,一碗油茶加个糯米团。”老顾客李文芳说。廖昌容麻利地盛出一碗稠厚的米糊,加勺红油辣子,油光缓缓晕开,芝麻、花生碎和花椒粉打着旋儿浮上来,接着撒上葱花、香菜,最后是酥脆的馓子。李文芳舀起一勺送进嘴里,忍不住称赞道:“你这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1995年,为照顾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廖昌容辞去饮料厂的工作,在家门口支起小摊,自己摸索着做油茶生意,一块钱一碗。“那时候凌晨4点就得起床,天不亮推着小车去占位置,冬天手冻得像红萝卜。”廖昌容回忆道,那些年,儿子放学后都会来帮忙收碗。如今儿子长大了,在汽车4S店做销售,平时休假也会抽空来帮忙备料。
早上8点过,油茶店已排起长队。廖昌容站在灶台前,一勺接一勺地打油茶,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廖姨,还记得我不?小时候总来蹭馓子吃!”年轻的姑娘笑着递过钱,廖昌容抬头笑了:“当然记得,你都长这么高了。”姑娘指着店铺上的照片:“我妈妈说你们上电视了,《难哄》剧组来拍戏,她还特意来看了的。”
尽管“廖家妹油茶”店的名气越来越大,廖昌容却始终坚持亲民价格6元一碗。“做吃食嘛,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30年来,她始终坚持用最新鲜的食材,最传统的工艺,认真对待每一份美食。“街坊邻居吃了这么多年,要是涨价了,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前段时间有个定居在美国的大渡口人,回国后专门来店里,说很想念这碗油茶。”廖昌容笑着说,“还有楼上的陈家娃,从小吃我的油茶,考试得100分、拿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都免费请他吃,看着娃娃出息了,我比什么都高兴。”
从街坊四邻到远方游子,从稚嫩学童到为人父母,这碗油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一餐早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他乡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廖昌容的油茶摊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火,用最本真的味道,温暖着每一个清晨,也守护着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市井温情。
正如廖昌容所说:“只要还有人馋这口油茶香,我就继续炸馓子。”油锅里,馓子正噼啪作响,像极了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