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数字赋能破壁垒 暖心服务护权益

“三联”践初心 “四访”担使命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我这都跑了半个月人才市场了,人家一看我55岁,连简历都不收。”在区人力资源市场外,居民王坚拿着求职材料,声音里满是无奈。这一幕,恰好被正在开展“三联四访”干部走访行动的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看在眼里。在随后的走访中,他们发现,像王坚这样的大龄求职者并非个例,传统就业信息传递方式效率低、覆盖面窄,难以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借助数字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迫在眉睫。

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积极与区人力社保局沟通,并将“义小渡”线上就业小程序宣传推广给群众。“义小渡”小程序的“就业服务”板块就像一个永不打烊的线上招聘会,不仅实时更新各类企业招聘信息,还能根据求职者填写的个人信息,智能匹配推荐岗位。

在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20余名大龄求职者通过“义小渡”小程序在快递、外卖配送等新就业形态领域找到工作。

帮助群众端稳“饭碗”只是起点,守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让这份希望走得更远。在后续回访中,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挖掘群众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对群众反映的合同条款晦涩难懂、社保缴纳不明、劳动保障缺失等问题,他们认真记录,逐一梳理。

“不能让群众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变成新的烦心事。”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决定刨根问底。在梳理过程中,他们还多次深入快递站点、外卖配送站等场所,了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存在的问题,并且争取到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列为“义渡人大、五盯五贴”中贴近民生的重点监督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在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区政府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汇报。

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熟悉基层情况的优势,协助调研组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对象。在走访村民、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环节,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提供线索、反馈情况,为调研组提出“加快健全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人社+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多方联动服务机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动机制”等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助推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目前全区已试点职业伤害保障机制,为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提供保障。试点工作以来,共处理职业伤害申请119件,组织开展新职伤鉴定25人次,支付职业伤害待遇233人次,共计527.83万元,切实减轻劳动者因职业伤害带来的经济负担。

同时,监督区总工会成功构建“新就业群体之家”数字应用,设置政策法规、就业服务、劳动技能竞赛、阵地服务、互助保障、权益维护等模块,助力提供心理咨询、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服务,全方位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保障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双向驱动,已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慰问帮扶资金29.46余万元,赠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互助保险2000余份。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