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柏树堡的“和睦传说”从何而来?

全媒体记者 文琰

“前方到站——柏树堡站,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8月19日,在大渡口区的城市干道上,836路公交车缓缓停靠在柏树堡站,乘客们鱼贯而下,融入周围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这座位于金桥路的柏树堡公交站,每日迎接着无数穿梭于城市间的人们,成为了这座城市交通网络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重庆,许多地名都源于当地的地理实体,坡上有特色便称某坡,坪上有住户便冠其姓,于是“湾”“坳”“沱”这类字眼随处可见。

千年松,万年柏。柏树素来象征着正气、高尚、长寿与不朽,围绕它的民间传说更是不胜枚举,柏树堡就流传着一个关于“仙翁托梦劝和睦”的故事。

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家族繁衍到一定规模,分家便成了常事。可若老人在分家时未能“一碗水端平”,厚此薄彼,很容易引发兄弟失和。柏树堡的刘家,就曾因这样的事闹得家宅不宁。

刘家老两口偏爱能说会道的小儿子,对老实敦厚、不善言辞的大儿子夫妇则时常忽视。分家时,他们更是将大片长势喜人的柏树林分给了小儿子。起初,大儿子并未在意,或许是常听母亲念叨“出林的笋子先遭难”,觉得当哥哥的谦让弟弟是分内之事。可大儿媳妇却因此事钻起了牛角尖,先是闹得夫妇不和,继而让孩子与侄子不交,更甚不亲其祖父母。老实的大儿子只有闷声不开口,心里却觉得憋屈,不久就如中了魔一般,目光呆滞,不与任何人交流,没事就往柏树林跑,一待就是一天。

几天后,大儿子终于病倒在床,家人也束手无策。有一天晚上,老刘夫妇做了同一个梦,一白发白须的老翁歪着脖子自称是堡上修行的柏树,受不了其长子连日打扰,便来帮他化解这一心结。仙翁引出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因郑伯之母姜氏偏心幼子,并密谋反之。老夫妇惊得一身冷汗,决定把之前分家有失公允的地方做了调整,那片柏树林则作为祖业为兄弟共同所有,不再进行分割。 

同日,老幺夫妇也梦到了那仙翁——“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你们夫妇得父母恩惠最多,从不念及兄长,连四岁孩童也不如了吗?仙翁之教诲让老幺也心中有愧,决定以后定要恭敬兄长。 

仙翁又去了老大夫妇的梦中,“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兄友弟恭,身为长兄嫂,并未起到带头作用,反而引得家宅不宁,可知羞也不羞?大儿子从梦中惊坐起,病却痊愈。刘氏父母兄弟因得柏树仙翁的点化,从此和睦相处。 

时过境迁,如今的柏树堡,山堡上的柏树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与川流不息的马路。但这个关于柏树的传说,却像一颗种子,在“柏树堡” 这个地名里扎下了根,在往来的公交车辆间延续。当人们在柏树堡公交站候车、换乘,听到“柏树堡”三个字时,或许会想起那个劝人和睦的仙翁,想起那些藏在地名里的传统美德。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