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 琰 实习生 唐艺珊
8月14日傍晚6点,夕阳的余晖给大滨路滑石滩镀上了一层金红,双脚踩在礁石上,能感觉到隐隐发烫。红旭水上救援队队员兰建、徐英杰夫妇带上救援设备,手拿扩音喇叭,开始了江边巡逻工作。
“大家注意脚下湿滑,离水边远一点!”徐英杰举着喇叭,沿着滩涂边缘缓缓走着,她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蓝色的志愿者T恤上。兰建则目光专注地凝视着江面,时不时弯腰将岸边散落的碎石挪开,“这段时间高温,来水边纳凉的市民特别多,我们得更仔细些。”
今年53岁的兰建是春晖路派出所的一名协勤。作为冬泳爱好者,他水性极佳。2021年红旭水上救援队成立,他没多想就报了名:“水里情况复杂,多个人盯着,大家就能安心些。”
兰建、徐英杰结婚30年了,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并热衷于公益事业。“一开始我连‘狗刨泳’都不会,就觉得他做的是好事,没事就陪他来转转。”徐英杰告诉记者,从2022年成为红旭水上救援队志愿者,到去年成为正式队员后,她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学会了游泳,如今已能参与基本救援。
晚上7点,江风裹挟着水蒸气吹来。兰建和徐英杰沿着江边慢慢巡查,扩音喇叭里的声音此起彼伏:“小朋友不要靠近水边,注意安全”“游泳的市民请在安全区域活动,不要往深水区去”……短短几百米的路,他们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和岸边的市民聊上几句。
炽热的碎石不仅烫脚,更时刻威胁着救援队员的安全,尖锐的石棱常常划破裤腿,在皮肤上留下一道道血痕。兰建晃了晃结满血痂的脚踝,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都是小伤。”
“来,喝口水!”不远处,62岁的刘玉兰提着水壶走来。刘玉兰是红旭水上救援队的“暖心大姐”,也是一名老党员,从救援队成立之初就开始做志愿服务工作。不远处,赖全和赖逸霖父子正在检查无人机,赖全是救援队的正式队员,儿子赖逸霖有着专业的无人机驾驶技术,如今作为志愿者在队伍里担任操控无人机安全喊话的工作。
“7、8月份最忙,天气炎热,来江边的人多,我们每天7人一组轮班,从傍晚6点巡查到晚上9点半。”红旭救援队队长罗正龙介绍说,队里现有137人,其中正式队员由53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上班族、个体户、退休人员,虽然平时都有自己的事,但只要队里有需要,大家都会尽量抽出时间来。
晚上9点半,巡查结束,兰建和徐英杰脱下救生衣,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两人相视一笑,脸上满是疲惫,却又带着一丝满足。“虽然累点,但只要能保证大家的安全,就值了!”徐英杰说,这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红旭水上救援队每一位队员的心声。
夜色渐深,滑石滩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岸边的路灯依旧明亮,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平安。而兰建和徐英杰的身影,也融入了这夜色中,成为了高温下最美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