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他们在热辣滚烫中蜕变成长

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在九宫庙商圈附近有一家人气很高的火锅店——“二妹火锅”。自2015年开门营业起,便以其地道的口味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迅速赢得了食客们的青睐。“我们在家里都排行‘老二’,从小身边的人都喊我们‘二妹’。”两位老板,彭敏、涂侨,性格一动一静,关系十分融洽,以名字中的共同称谓为这家火锅店命名,共同经营着这份火热的事业。

这个暑假,“彭二妹”和“涂二妹”的孩子们,主动要求“入职”火锅店,体验妈妈们的工作。他们想知道的答案很简单:那个每天深夜带着一身疲惫和浓郁火锅味回家的妈妈,究竟在忙些什么?

“备战”后厨:第一课叫“耐心”

8月21日上午9:30,短暂的凉爽即将褪去,“二妹火锅”店的后厨已然“烽烟四起”。

不锈钢操作台上的各类器具分区明确;巨大的冰柜嗡鸣作响,保障着各类食材的新鲜;地上略有些湿滑,空气中交融着当日送达的毛肚、黄喉等生鲜食材的味道,以及干花椒、辣椒和各种香料的气味,构成了这家火锅店风味的“密码”。

今天的工作从最基础的“撕毛肚”开始。涂侨示范了一遍,如何去掉毛肚叶片上的肥油和边角料,看似简单,实则极需耐心和巧劲。

涂侨的儿子刘子豪,今年13岁,读初中一年级。他站在妈妈身旁认真地学习,直到自己上手开始工作,才觉得这个看似简单的备菜步骤,其实一点也不容易。

面对一大盆毛肚,仅仅过去了几分钟,他的手指就开始发红,发现自己撕得要么不干净,要么就把毛肚撕破了,这让刘子豪有些不耐烦。 

“妈妈,这个好难!”刘子豪抱怨道。

“餐饮里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涂侨耐心地解释,“你撕坏一片,这一份菜可能就少赚几块钱。咱们的每一分钱,都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

刘子豪不再抱怨,只是更加小心翼翼。撕完毛肚后,他还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刀切毛肚,有模有样。

以往,毛肚对于刘子豪而言,只是菜单上一个必点的爽脆菜品。如今,指尖的冰冷和酸痛,让他第一次对这份“美味”产生了敬畏。

另一边,彭敏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店门口剥蒜。“大女儿涂乙婷今年18岁,开学就上大学了。小儿子涂锡杰12岁,马上上初中。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小儿子放假还会承包一家人的早饭。”彭敏欣慰地说道,手上熟练的动作却丝毫未停。

面对小山似的蒜头,两个孩子显得有些笨拙,感觉无从下手。涂乙婷用一只手紧紧攥住一颗蒜头,另一只手用小刀撬开干枯的外皮。力度轻了,只在皮上留下一道白痕;稍一用力,蒜头便像泥鳅一样从她汗湿的手心滑脱,“啪嗒”一声滚落在地上。涂锡杰虽然有做饭的经验,但一次性剥这么多蒜,决定用蛮力解决问题,他用刀刃死死抵住蒜根,猛地一剜,结果大半颗蒜肉被削了下来,浪费了不少。

姐弟俩开始仔细观察母亲的剥蒜手法,最终找到了窍门。他们手指的动作从最初的僵硬迟疑,变得柔和而精准。原本需要半分钟才能攻克一颗蒜,后来只需短短几秒。后厨的备菜工作烦琐之极,清洗、分装、摆盘……每一个环节都是重复的体力劳动。上午的“战役”结束时,三个孩子的手臂都已酸麻,汗水爬满额头。

服务大堂——第二课叫“坚持”

随着第一桌客人进店,点燃的灶火和沸腾的火锅,牛油的香气瞬间盈满了整个空间。孩子们的“第二课”也开始了。

刘子豪被安排传菜。对于他来说,装上四五份菜品的托盘,已仿佛有千斤重量。他还需要在拥挤的桌椅间快速、平稳地穿梭,同时还要记住桌号,不能送错。一趟、两趟、三趟……他的脚步从最初的轻快变得沉重,额上的汗水流进眼睛,却空不出手来擦拭。

这时,涂锡杰和店里的阿姨忙着理菜。小葱、香菜要新鲜的,需要及时补充。涂锡杰在阿姨们的带领下,动作娴熟,手指翻飞间,枯黄的老叶、带泥的根须被快速摘除,只留下青翠欲滴、水灵灵的茎叶。

另一边,涂乙婷在前台忙碌着,她的工作比较琐碎。菜单时不时从大堂递过来,她身后的柜子摆着各式酒水饮料,需要抽空整理、清点,及时补充。结账的客人来到柜台,她就对着单子在计算器上细细算账。店里的热闹仿佛与涂乙婷隔了一层,她只是专注地守着柜台这一方小天地,把零零碎碎的事情一件件做好。

火锅店中午用餐高峰期一过,三个孩子已经累得瘫坐在椅子上,连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用餐的客人离开,喧嚣骤停,只剩下满桌的狼藉。孩子们看着妈妈和员工们又开始进行繁重的收尾工作:洗刷上百个油碟、清理堵塞的下水篦子、拖洗被油污浸染的地面……

这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妈妈口中的“打烊”,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了。

休息对话——第三课叫“懂得”

涂侨从冰柜里拿出几瓶冰镇牛奶,递给孩子们:“今天辛苦了,我请客!”

“我就只工作了一上午,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妈妈每天都是这样,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刘子豪不好意思地说,“昨天我还缠着妈妈买游戏机,还发脾气,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涂乙婷挽着彭敏的胳膊问道:“妈,你怎么坚持下来的啊……”

“为了生活,也为了你们。”彭敏的语气很平静,没有一丝抱怨,仿佛在说一件像“火锅要小火慢慢熬才好吃”的事情,“想着你们能安心在学校读书,将来不用像妈妈这么辛苦,就有劲了。”

彭敏轻描淡写地带过了那些“苦”,无数个像今天一样在“火炉”边打转的日子。她从不把这些挂在嘴边,所有的艰难,都被她熬成了锅里浓郁滚烫的底料,变成了支撑起家庭的养分。

“以前总抱怨妈妈没时间陪我,今天才真正明白,不能一味索取,要想着回报父母。”“以前价格只是数字,今天才知道赚钱不容易。”……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涂侨和彭敏只是拍拍他们的肩膀,转身又走进店里忙碌起来。

门外,吹过的风依旧燥热。店内,亲情的温度恰到好处地温暖着一颗颗懂得感恩的心。这一天的体验,如同滚烫的火锅,滋味复杂——有生活的辛辣,有坚持的苦涩,但回味起来,却是用爱与汗水熬煮出的、无比甘甜的成长。

记者手记

在“二妹火锅”采访中,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高温下的“极限挑战”。不仅仅是体感上的灼热和疲惫,更是心灵上的触动与洗礼。

“彭二妹”和“涂二妹”,她们勤劳、坚韧,像野草一样拥有惊人的生命力。谈及困难时总是寥寥数语,但说起孩子今天的表现,眼里的光藏都藏不住。

而更令我动容的,是这三个懂事的孩子,他们放弃舒适的假期生活,选择去火锅店品尝汗水最真实的咸涩。这份主动,远比任何说教都可贵,他们的疲惫、他们的忍耐、他们最后那句笨拙却真挚的“对不起”和“我懂了”,是这场体验最成功的意义。

父母之爱,向下深扎,默默供给;子女之爱,向上生长,终见果实。这个暑假,在这家烟火气十足的火锅店里,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份比任何学科竞赛都重要的“答卷”——学会共情,懂得感恩。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