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公证员巧解聋盲夫妇“过户难”

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金凤

“谢谢、谢谢……”近日,在重庆市江北不动产登记中心会议室,梅芳(化名)对着身旁的工作人员,一遍遍用手语比划着这两个字。她身旁的丈夫罗树(化名),虽看不清眼前的一切,却颤抖着双手反复抚摸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指腹划过红色封皮的纹路,脸上满是欣慰。这场特殊的房产过户仪式背后,是大渡口公证处用“触摸式手语”搭建的沟通桥梁,为这对聋盲夫妇铺就了一条暖心的法律服务之路。

时间回溯到今年7月,大渡口公证处迎来了一桩特殊求助。罗树夫妇与儿子罗小平(化名)共同拥有一套住房,老两口思虑再三,决定将自己名下的房产份额过户给儿子,这个在常人看来简单的心愿,却因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屡屡碰壁。

“不是我们不愿办,实在是没法确认老人的真实想法。”江北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道出了难题的核心。罗树早已完全丧失听力,近几年视力更是严重衰退,近乎失明,他日常使用的生活手语与国家通用手语存在差异,沟通难度极大;妻子梅芳虽能看见东西,却也是一名聋人,仅能使用简单的生活手语与人交流。传统房屋过户登记中必不可少的谈话、签字确认等流程,对这个特殊家庭而言,如同“天书”一般难以完成。

更让工作人员牵挂的是,这套房子是老两口唯一的居所。“过户手续必须办,但老人的居住权更得保障,绝不能让他们晚年无家可归!”大渡口公证处公证员张渝清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场公证不仅要解决房产过户的问题,更要为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保障。

为了找到能与罗树夫妇有效沟通的方式,张渝清立刻行动起来。他联系了多家手语研究机构,翻阅了大量针对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案例,在反复琢磨和尝试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触摸式手语”沟通法。这种通过触觉传递手语信息的方式,能让视障听障者通过触摸对方的手势,感知其中的含义,恰好能解决罗树夫妇的沟通困境。

7月31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公证服务在江北不动产登记中心展开。由2名公证人员、1名翻译组成的服务团队专程到场,会议室里的氛围庄重又温暖。在沟通环节,梅芳成了关键的“翻译官”:她先认真看懂手语翻译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通用手语手势,再用自己的手掌轻轻握住丈夫罗树的手指,按照生活手语的表达方式,逐字逐句地将信息传递给罗树。

“您是否自愿同意将房屋过户给儿子罗小平?”“过户之后,您希望保留在这套房子里的居住权吗?”……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手语翻译提问—梅芳转译—罗树触摸感知—梅芳向手语翻译反馈”的完整流程。由于罗树需要通过触觉慢慢理解手势含义,一个简单的问答往往要反复确认十余次,工作人员们却始终耐心十足,没有丝毫急躁。

当问到“是否要求儿子罗小平保障你们在这套房子里的终身居住权”时,罗树突然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用力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这个小小的细节,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受触动——即便身处无声又黑暗的世界,两位老人对安稳晚年生活的期盼,依然清晰而强烈。

为了确保整个不动产登记过程合法有效,公证处还提供了详尽的保全证据方案。手语翻译实时记录每一次的沟通内容,形成特殊格式的询问笔录;公证人员则对沟通、确认、签字等环节全程录音录像,镜头特意给到特写,清晰捕捉老人的表情和手势回应;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辅助下,罗树夫妇用指腹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文件上的签名位置,郑重地完成了捺印确认。

最终,在公证员见证下,罗树一家顺利办理了居住权登记。“这不仅仅是房产产权的转移,更是一份家庭责任的传承。”张渝清在公证书上郑重盖章时,这样感慨道。

“法律不该有沟通盲区,更不能让特殊群体在法律服务的门前停下脚步。”事后,张渝清坦言,这场公证服务前后耗时四个小时,其投入的精力相较于普通公证案件而言,达到了十倍之多。但每当想起两位老人湿润的眼角和脸上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而这场特殊的公证,也成了大渡口公证处服务群众温暖又动人的一笔。

“此次事件中我们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是为不动产登记中心确认老两口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表达的真实意愿留存证据。”大渡口公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基层窗口单位在面对特殊事务时通过集思广益,提高履职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具体实践。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