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随着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大渡口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学子归来——或是升级改造的校园环境,或是精心研发的特色课程,亦或是聚焦“五育融合”的教学新策,每一处“新”变化里,都藏着区域教育提质的巧思与诚意。
为记录这份“新”意、见证每一次“启航”,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新学期 新启航》栏目。我们将走进校园一线,以“新环境、新方向、新动态、新打算、新成效”五大维度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各校新学期的教学规划、特色课程亮点、师资建设举措,尤其聚焦素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实践等核心方向,用报道捕捉教育者的探索脚步,展现学子成长的全新可能。
(全媒体记者 文琰)新学期的脚步渐近,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以下简称“三十七中”)的校园里,与巴蜀中学合作的跨校课程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作为两校“纵深一体化”合作的重要载体,三十七中此前已搭建“跨校课程”体系,如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全面铺开15门共建课程,为学子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这15门跨校课程,是两校教育智慧的结晶,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文理各科核心领域。”三十七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课程依托两校教学优势,经过实践优化,已形成成熟的课程框架。新学期的深化,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迭代、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资源整合的升级上,旨在让课程更贴合学生成长需求。
跨校课程实施形式丰富多样:线上,三十七中教师将每日参与巴蜀中学在线教研,同步获取巴蜀云校优质资源,并将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巴蜀中学教师则通过网络现场连线的形式,为三十七中学生实时授课。线下,巴蜀教师定期走进三十七中校园,与本校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巴蜀名师领衔的课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化学课程里,巴蜀专家团队指导开发的“生活实验课”别出心裁,把豆花制作引入课堂,学生们不仅能亲手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更能在其中深入理解胶体化学原理,让书本上的知识跳出纸面,变得鲜活可感。
“双师课堂”作为跨校课程的重要模式,新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巴蜀教师负责核心知识点的讲解、重难点突破以及拓展延伸,本校教师则专注于学情把握、课堂组织以及课后辅导,两位教师协同配合,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高三数学“双师课堂”,巴蜀教师通过现场连线或到校授课的方式,分享解题思路和备考策略,本校教师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同步答疑和专项训练,形成教学合力。
为支撑课程深化,两校的资源共享机制也在升级。巴蜀云班的最新教案、习题库、微课资源将实时同步至三十七中教学系统,且新增了“共建资源库”板块,收录两校教师共同开发的教学素材。同时,教师交流机制更趋常态化,新学期将有更多三十七中教师前往巴蜀中学跟岗学习,巴蜀教师也会定期到三十七中开展教研指导。
跨校课程体系的持续深化,15门共建课的不断升级,是三十七中与巴蜀中学教育合作的生动体现。新学期,在两校的共同努力下,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艺体筑基+五育融合
百花小学铺就学子全面成长路
(全媒体记者 文琰)新学期即将启幕,百花小学以“艺体筑基、五育融合”为核心,锚定高质量育人目标,从方向校准、实践落地、长远规划三方面发力,为学子们铺就一条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擘画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艺体筑基’不只是强化艺体学科。”百花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核心是将艺术作为“桥梁”,打破德智体劳的育人边界。为此,学校将调整课程结构,推行“基础+融合”双轨并行模式:计划每周增设“艺体融合课”,例如“音乐+数学节奏认知”“体育+劳动体能实践”等创新课程,让不同学科在融合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育人目标也同步升级,要求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体技能、参与1个融合实践项目,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
“开学首周,我们将开展‘艺体启航周’活动。”该负责人表示,“班级合唱比赛将结合红色经典诵读,实现‘艺术+德育’融合;校园趣味运动会设置‘团队搬运物资’项目,融入‘体育+劳动’元素;非遗手工体验课让学生接触剪纸、泥塑,链接‘艺术+文化传承’。”
融合课堂试点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将选取3至5年级部分班级作为试点班。“我们计划在科学课《植物生长》和美术课《植物素描》同步开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再用画笔记录,最后撰写观察报告,真正实现一课融合德、智、美三育。”该负责人举例说明。
家校协同方面,学校同样提前谋划。新学期家长会上,学校将向家长发放《家庭艺体实践清单》。“建议家长陪孩子完成‘家庭融合任务’,一起学唱红色歌曲、共同完成家务劳动等。”参与筹备的老师介绍道,“学校还会邀请有艺体特长的家长组建‘家长讲师团’,本学期计划进校开展公益课。”
“从课程设计到活动筹备,从家校协同到保障机制,我们已为‘艺体筑基、五育融合’铺好了路。”该负责人语气坚定,“新学期,我们将以扎实的行动让每个孩子在艺体熏陶中强健体魄、涵养心灵,在学科融合中拓展思维、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