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文/图
在九宫庙街道锦霞社区钢花路的幽深小巷里,藏着一间仅8平方米的裁缝店,没有招牌,没有像样的装修,凭借裁缝师傅的一双好手艺,在街坊间口口相传。走进房间内,只见缝纫机、锁边机等器材有序摆放,墙上挂满了改好的西装、裙子、裤子,每件衣物内侧别着写有顾客信息的小纸条,细微之处尽显规整。
8月26日早上8点,78岁的龙继荣师傅坐在店里,手中握着一把表面斑驳、刻度却依旧清晰的木尺,另一只手捏着白色划粉片,弯腰在一条深色西裤上仔细勾画。“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穿衣,裁缝这行,天晴下雨都有活做。”谈及与裁缝结缘的缘由,龙继荣的思绪回到了1960年。那时,他年仅13岁,看着从事裁缝行业40多年的父亲,用一针一线为邻里缝制衣物,便也萌生了学这门“能傍身的手艺”。
“好裁缝得从小处磨,针脚要匀,走线要直,心细才能手巧。”父亲的叮嘱,龙继荣记了一辈子。从穿针引线练起,到裁剪布料、缝制成衣,龙继荣在生产队的缝纫组里打下基础,后来又进入企业负责服装制作,甚至在改革开放后远赴深圳打拼十多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穿衣需求,让他的手艺愈发精湛,无论是中式便衣的盘扣工艺,还是西装的立体剪裁,他都能驾轻就熟。
2004年,龙继荣来到大渡口区,在九宫庙派出所附近摆起了流动摊位。一个装着剪刀、尺子、针线的背篼,一把能遮风挡雨的大伞,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不管晴天雨天,只要有人来,我就打开伞开工。”凭借实在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他积累了第一批老顾客。后来,他在附近租了个小门面,生意逐渐稳定。前两年,因原址拆迁,他将店铺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即便地址变了,老顾客们依旧循着口碑找来,还有不少人通过朋友推荐慕名而至。
“龙师傅,又来麻烦你了!”“这件裙子勾破了两个洞,你帮我补补呗。”采访当天,开店不到两小时,店里就迎来了四五位客人。龙继荣一边应着,一边熟练地接过衣物,用手摸了摸面料,便准确报出修改方案和价格。随后,他坐在老式缝纫机前,脚踩踏板,缝纫机发出细密的节奏声响,机针在布料上穿梭,很快就留下一串整齐的针脚。不一会儿,衣物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改好了。
“一开始我还担心龙师傅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没想到改得这么好!”老顾客周琦拿着刚改好的裙子,忍不住夸赞。她说,第一次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龙师傅不仅完美修复了大衣的破洞,还特意调整了领口的版型,收费却比连锁洗衣店便宜一半。“从那以后,我家的衣服要改、要补,都来找他。”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龙继荣笑语:“我现在眼不花,耳不聋。等哪天穿针引线都成了雾里看花,再歇吧。”“闲不住”的信念,在一针一线的编织中生生不息,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不谢幕的裁剪诗人”。
此外,龙继荣还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14岁就跟着他学裁缝,如今已经52岁,在外地从事服装定制行业多年,手艺丝毫不逊于他。明年,女儿就会回来接他的班,让这间小裁缝店,继续陪伴街坊邻里。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这间8平方米的缝纫店,缝补的不只是一件件衣物,也是城市生活中渐渐消隐的邻里情感经纬。它不仅仅是一家小小的店铺,也代表着在时代变迁中,那些坚守传统、传承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