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8月27日,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对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安排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城市工作的目标方向,充分体现区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对标落实党中央部署、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实干实绩实效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渡口新作为的强烈使命担当,在全区各部门镇街引发热烈反响。
优化空间布局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和动力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作出了安排部署。
区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蒋文勇表示,将紧扣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契机,积极争取市级部门招商支持,紧盯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智慧医疗装备、高端摩托车三大主导产业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节能环保装备两大特色产业的制造业产业体系;积极指导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以及科研平台,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加大技改扩能,提高产品良品率和生产效率,从存量中找增量,切实壮大全区工业经济规模。
“全会提出要建设五一互助活力新城,八桥镇将全力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精准施策、强力攻坚,助推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八桥镇党委书记龙春介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立足“一环、多点、成片”三大布局,谋划打造具有大渡口辨识度的“城市之眼”,使其成为“未来社区、活力新城”。此外,依托辖区资源,发挥喜来登酒店辐射作用,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空间,奋力建设“幸福八桥 活力新城”,在推动“兴业兴城、强区富民”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彰显新担当。
城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林山东表示,城运公司将坚决落实全会精神,推动建桥C区拓展区面向未来,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招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未来支柱型产业,有效扩大城市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产型服务业聚集区,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会计师事务所等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就业提升;做好城市与园区运营,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场景,已制定《建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聚焦23个方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
加强创新引领
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
全会提出,“着力塑造创新引领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这是城市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核心引擎。如何把创新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支撑,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区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动‘创新之城’建设。”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权杰表示,一是打造“建桥-天安”科创走廊。提升建桥A区和天安片区创新能级,加快建桥B区智能化升级,强化建桥C区科技赋能,打造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和创新综合体,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加力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支持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三是优化城市创新生态。积极争取市级科技重点专项和重大专项支持,推动市区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培育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科技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和科研人才,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
区工商联党组书记肖莉颖说,区工商联将以“渡你成长”六大子品牌为核心抓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赋能产业的创新场景,推动产业补链聚链强链提质发展贡献力量。每季度办实“民营经济发展圆桌会”,依托“速渡办”实现企业诉求24小时响应、3天反馈,年开展政企对接活动不少于50场;联动链主企业、高校建实训基地,培育150名年轻企业家,孵化30家初创企业;在广州、四川设联络处,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资源对接和市场拓展,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突出数智赋能
提升综合治理整体效能
全会提出,要坚持数据驱动、AI赋能、场景引路、全域推进,全面增强城市数智化协同高效治理能力,努力在数智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上探路领跑。下一步,如何通过数智赋能,让三级治理中心能力更强大、运转更高效、治理更精准?
“今年以来我们扎实推进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多个应用场景落地见效。”春晖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游小庆表示,接下来将运用好基层智治平台,迭代升级“AI数智网格员”服务群众功能,深化“信用+助企兴业”场景实效,加大感知设备建设赋能商圈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实战能力,实现社区事务一网统管、突发事件一键触发、属事属地高效联动处置,打造具有大渡口辨识度的数字化改革品牌、应用范例、实践成果。
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煜表示,下一步,区司法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更多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标志性成果。一是创新搭建更多产业综合场景。加快打造一批更具辨识度、影响力的产业综合场景,探索信用评价体系与基层执法监管的深度融合,为企业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二是数智赋能实现非现场智能监管。强化AI赋能、全域推进,全面推广“非现场监管”模式,推动综合行政执法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的技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