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世间百态刻纸上 公益善举暖人心

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暑气蒸腾,跃进村街道大堰社区活动室里全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宛如一阵清凉的风,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周爷爷,您今天教我们剪漂亮的蝴蝶嘛!”“我要剪朵超大的红花送给妈妈!”长条桌旁,十几个孩子围着79岁的周定洲,你一言我一语地撒着娇。

这时,周定洲打开随身携带的布包,里面放着剪子和红纸,这是他二十年来投身公益授课的“忠实伙伴”。“孩子们,剪纸和做人是一个理儿,要沉得住气,还得带着感情。”周定洲微笑着拿起一张红纸,手法娴熟地三折两剪,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呈现在大家眼前。从家族传承的非遗匠人,到普惠民生的公益教师,这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堰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技艺登峰之高、传承守业之广、服务惠民之暖。

以匠心守艺

周定洲的剪纸人生,始于1966年。彼时20岁的他,从母亲陈志永手中接过那把铁皮剪刀,也接过了家族三代相传的技艺。“母亲说,剪刀拿起来就不能放下,要剪就剪到最好。”这句叮嘱,成了他一生的信条。

为创作《繁荣昌盛》这幅孔雀剪纸,周定洲曾和自己“死磕”半年。那时。他每天都在重庆南岸游乐园的孔雀园里,顶着38℃烈日,攥着素描本,仔细观察每只孔雀开屏的角度、羽毛的层次。“孔雀羽毛的弧度各有不同,有的张扬,有的含蓄,得把这份灵动剪出来。”光是素描稿,周定洲就画了50多幅,设计稿改了27遍,3个月才定下最终方案。制作环节更显“苛刻”:每天8小时伏案裁剪,20天才能完成一幅。可第一幅即将完工时,他发现一根羽毛的镂空角度偏差1毫米,“不完美的作品,宁可作废也不能留。”他毫不犹豫地重新开始,前前后后返工3次。半年后,那幅近百根羽毛“根根分明、丝丝相连”的《繁荣昌盛》终于诞生,一举拿下重庆市首届工艺美术展金奖。

“剪纸就像吃饭,一天不剪手就痒。”即便到了79岁,周定洲每天仍会在工作室待满6小时。创作《魅力重庆》系列时,为还原洪崖洞吊脚楼的层次感,他蹲在景点旁写生5次;为展现李子坝轻轨穿楼的动态美,他反复调整剪纸的虚实比例。如今,他的《珍贵吉祥》《硕果累累》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上千幅作品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以爱心传技

2005年退休后,周定洲没选择闲适的晚年,而是提着布包走进社区、学校,把剪纸课开到了百姓“家门口”。家住沙坪坝区,教学点却在大渡口区,跨区辗转数十里,对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绝非易事。无论酷暑暴雨,他总会提前两小时出发,坐地铁、转公交,从未缺席一堂课。

“答应了孩子们,就不能失约;非遗要传承,就不能停下脚步。”“别怕剪坏,剪纸和成长一样,都需要试错。”……1999年出生的刘佳雯,就是在周定洲这样的鼓励下与剪纸结缘。2014年,15岁的她被“会动的孔雀”吸引,主动拜师。周定洲不仅教她技法,更鼓励她创新:“传承不是守旧,年轻人喜欢,非遗才能活。”如今,26岁的刘佳雯成为堰兴剪纸最年轻的区级非遗传承人,这让周定洲感到很自豪。

为让传承更系统,周定洲花5年时间主编《剪纸艺术》《剪纸入门》等多本教材,搭建起从基础到创作的教学体系;2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重庆30多个教学点,从社区学校到下岗职工培训班,从残疾人群体课堂到军营,累计教授学员超2万人次。何龙雨、朱嘉杰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孙宗莉、姚明东成为市、区级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人接过他手中的剪刀,让堰兴剪纸走出“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以真情惠民

“非遗不应是尘封在博物馆的展品,而要化作温暖生活的光焰。”周定洲的剪刀,既裁出了艺术之花,也剪走了百姓的烦恼。2007年,为帮助堰兴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他主动开设免费剪纸班,教大家一门手艺,这样既能糊口,又能找回生活的信心。开班时,50岁的张大姐问道:“周老师,我手笨,能学会吗?”周定洲耐心教她剪窗花:“慢点剪,准点裁,就有模样了。”三个月后,张大姐的作品经社区工作室走向市场。拿到首笔收入时,她含泪鞠躬:“谢谢,我又能靠自己赚钱了!”这段故事被北京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胜里金花巧耐寒》,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大家说我的剪纸给了他们力量,其实他们让我明白,这把剪刀意义非凡。”周定洲感慨道。多年来,他的剪刀一直连着民生:为学校设计“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让孩子在剪纸中领略传统文化;春节到养老院,为老人剪福字、生肖;建军节进军营,将军民情谊融入红纸。

从青丝到白发,一把剪刀,58年坚守如初;一颗初心,温暖整座山城。他在平凡中绽放非凡光彩,诠释着“好人”的模样——以匠心守艺、以爱心传技、以真情惠民,让平凡的日子里,开出最美的花。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