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高祎恩 胡肖艺/文 钟戈/图
“她不但学会了画画,而且把自己比喻成漫画里的公主。”溪溪(化名)的变化让父母非常欣慰。在大渡口区教育特殊学校(简称“区特教学校”)接受了3年教育后,这个性格高冷、不爱说话的9岁自闭症女孩学会了融入校园生活,脸上经常堆满笑容。
教育对溪溪的改变并非个案,而是区特教学校的教师们,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凭借无尽的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为这些“折翼的天使”量身打造独特的成长路径。阳光是如何照向更多像溪溪这样的孩子?在第41个教师节前夕,让我们一起聆听区特教学校6名特教教师与22名孩子的动人故事。
从业28年
她,是一名爱“贴标签”的老师
“溪溪,今天穿的这套蓝色纱纱裙,很像艾莎公主。记住,老师叫‘公主’起立,你要第一个站起来!”9月8日,在区特教学校室内运动场,54岁的杨琳带着11名特殊儿童正在做游戏,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开口说话。
1997年,杨琳进入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辅读班任教,主要负责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记得我刚到辅读班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拒进教室的小浩、自我封闭的小萱、见人吐口水的小奇……”杨琳回忆道,当时,辅读班有10多名特殊儿童,年龄在6—13岁左右,包括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不同障碍类型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存在先天或后天生理缺陷,所以仅仅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艰辛。”
为了让这些孩子开口说话,并融入校园生活,杨琳与其他特教老师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发现,“绘本角色代入”不仅能让这些特殊儿童开怀大笑,还能根据老师的指令作出正确的回应。“用孩子喜爱的角色来称呼他们,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28年来,杨琳一直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喜笑颜开,并在角色里找到快乐。
“那名男孩叫小宇,检查属于智力发育迟缓,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看有关小王子的动画片,便称他为‘小王子’。每当他听到这个称呼,都会表现得很开心,还会认真回应老师的指令!”杨琳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她的班上有“舒克”“贝塔”“蓝精灵”,这些孩子逐渐愿意参加校园集体活动了,还会主动和老师、家长分享动画片里的情节。
2015年,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辅读班改为“重庆市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2025年,又更名为“大渡口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的“特殊”,不只源自学生的身体特殊,也意味着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需要有“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
从业10年
她,是一名爱“啃骨头”的老师
今年32岁的王红,是区特教学校(1)班的班主任,每日悉心负责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精心开展艺术休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锻炼,还耐心引导绘画入门等课程。
2011年,王红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在合川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启了特教生涯;2015年,出于对专业精进的追求,她通过考试进入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迅速成为了一名备受认可的特教教师。
“一般的小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字已经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却并非易事。”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王红已经站了10年。
还记得教孩子们认识“1”的时候,王红指着黑板上那个简单的数字,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是‘1’,跟我读!”可孩子们却只是茫然地看着她,眼神里没有一丝理解的光芒。王红没有着急,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棒棒糖,一根一根地摆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用手触摸,感受“1”的形状和数量。
而从“1”到“2”的跨越,又不知要耗费多少心血。王红会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把数字融入到生活中。她会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捡树叶,然后让他们数一数自己捡到了几片。“看,你捡到了两片树叶,这就是‘2’!”王红耐心地引导着,眼神里满是期待。有的孩子能慢慢跟上节奏,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可有的孩子还是一脸困惑,但她依然轻声细语地安慰着孩子,继续尝试不同的方法。
“特殊教育像是一份‘啃骨头’的行业,需要用爱心与耐心一点点融化教育坚冰!”王红告诉记者,她的责任就是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为其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教案,从生活自理,到知识学习、游戏运动,使这些孩子们真正得到提高,并能融入社会。
如今,王红的付出也换来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曾经那个连“1”都认不全的孩子,现在能熟练地数到100;那个对数字毫无概念的自闭症孩子,也能用数字简单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每当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点进步,王红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从业近半年
她,是一名爱“当学生”的老师
“常有人说特教老师总是无私付出,可我心里清楚,是孩子们的纯粹与温暖,托着我一路往前走。”23岁的特教老师程柳柳说。对她而言,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间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她教孩子们认识世界,孩子们则用最澄澈的真心,反过来教她读懂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今年5月,带着对特教事业的憧憬,程柳柳走进校园。与此前在特教机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同,班里11名学生各有特点:有的需耐心倾听,有的注意力易游离,有的情绪表达直接。初登讲台,备课、安抚情绪、处理突发状况连轴转,让她常感疲惫。
是孩子们的“纯粹”,为她撑起了底气。六一儿童节那天,程柳柳提议让大家带些喜欢的零食来分享,本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活动,却成了她至今想起仍会眼眶发热的记忆。
早上走进教室时,课桌上已堆满五花八门的零食:包装得整整齐齐的饼干、剥好的橘子瓣、还带着温度的小蛋糕……分发零食时,没有一个孩子急着往自己嘴里塞:有的将最大那块巧克力递给了身边的同学;有的抱着薯片罐,挨个儿往同学们手心倒,轮到自己时罐子里只剩薄薄一层碎屑。
看着孩子们脸上毫无保留的笑容,程柳柳忽然懂了:原来“分享”从来不是计算得失的权衡,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传递——这是孩子们教给她的第一堂课。
程柳柳还特意让孩子们当她的“小助手”,学着分担班级事务。“纪律委员”小宇时刻紧盯同学,发现有人坐不住便轻声引导,连喜欢的绘本都顾不上翻;“生活委员”晓晓摆起餐具来一丝不苟,碗勺对齐、间距均匀,半点不含糊。看着孩子们为了小任务全神贯注的模样,程柳柳心里豁然开朗:毫无杂念的专注,源于最简单的责任。
如今的程柳柳已适应课堂节奏。她坦言,孩子们教她放下焦虑,教她认真对待小事,教她温柔看世界。“他们或许需要陪伴,但更多时候,是我们需要他们的纯粹。”她深知,这场双向“教学”中,自己才是收获更多的“学生”,而这份馈赠,将支撑她在特教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记者手记
采访间隙,记者坐在教室角落,看着区特教学校主任杨丹半蹲着,握着孩子的手,一道简单的算数题,她耐心讲了一遍又一遍。时光流转,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俯身教学的姿态,却始终未变。
校园里的特教队伍,是一场无声的“接力赛”:有从教近三十年、依旧被孩子们簇拥着的资深教师;有承前启后、已成中流砥柱的骨干教师;也有带着新教育理念和热情加入的“新鲜血液”。
时代在变,教学方法也在更新,但这场接力里,有些东西始终没变,那就是根植于每一位特教人心底的——极致的耐心、纯粹的责任和深沉的爱。这无关年龄,也无关资历,早已成了跨越代际的职业信仰,默默守护着“星星的孩子”。(本文中所涉特殊儿童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