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赛公桥:两代人接力修桥的善举佳话

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文/图

赛公桥原名“赛弓桥”,位于跳磴镇红胜村,始建于1876年,南北走向,横跨于跳磴河之上,桥长23.6米,宽4.3米,高3米。

赛公桥为何人所修?为何又有两个名字呢?这还要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说起。

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当时,四川因连年不断的战火摧残和瘟疫肆虐,人口急剧减少,耕地荒芜得厉害。

有一个伍姓的广东籍大家族,历经千辛万苦和长途跋涉从广东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来到了今跳磴镇安家落户。他们在跳磴河畔开垦土地,兴修沟渠,重建家园,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个家族波澜壮阔的移民垦荒史。

一条弯弯的跳磴河沿着牯牛山和大界坡之间折向东南,流经这个山环水绕的好地方,为世世代代的村民提供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但宽阔的河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已成为当地乡绅的伍氏家族后人主动担起了修桥的大任。他的壮举得到了方圆数十里的村民积极响应和支持,自愿捐钱捐物,义务出工。

据记载,当时的修桥场面如火如荼,蔚为壮观。这座桥建好后,为五墩四孔石梁桥,中间高凸如弓形,因其桥拱的弧度比拉开的弓还大,故而得名“赛弓桥”。它和双河桥、跳磴桥、抗家桥、白燕桥、踏水桥、磴子桥等一道成为当时的交通要冲。

谁料修好后没过多久,赛弓桥被一场洪水冲垮。他们得之不易的成果毁于一旦,实在令人惋惜。

这位伍姓乡绅还在犹豫要不要重新再修一座桥,他的儿媳妇主动请缨,成为了新的修桥人,全面负责筹款,组织施工。在建桥过程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亲自上阵,敦促大家开工,又积极做好协调和后勤保障服务。凭借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在乡亲们的齐心支持和帮助下,历尽艰辛,克服了资金、石料和工匠紧缺的种种困难,终于在洪水到来之前将桥墩安砌完毕。

1879年,新修的石桥终于建成,新桥比老桥更加稳固坚实,大家都夸赞她修的桥比她公公修的桥更加美观,更加坚固耐用。于是,又给这座桥取名“赛公桥”。

为感谢伍姓两代人接力修造石桥的善举,当地老百姓在桥东侧设立了一块捐资修桥的功德碑,上面刻着修桥首事和捐资人的名字,今已不存在。赛公桥的故事则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积善积德久远流传的一个见证。

作为历史活化石的赛公桥,见证了跳磴镇上百年的沧桑与巨变,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代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同时对研究大渡口区桥梁发展史和桥梁建造工艺也具有重要价值,被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保护了下来。

如今,赛公桥已经沉入水底,取而代之的是跳磴河沿途的一座小型公路桥,但早已不是旧时只用于人行的通道,而是融入乡村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连接跳磴村、山溪村、南海村,连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