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黄兰清 文/图
晨曦初绽,经过春晖路街道翠华社区翠柏路,第一缕勾人的香气总来自唐记包子铺(老字号)。60岁的甑吉纯早早打开门店,厨房里传出菜刀剁菜的“咚咚”声,那股混合着面粉、肉馅和葱香的味道从蒸笼里冒出来,引得路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买上一笼包子边走边吃。
甑吉纯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渡口人,她的丈夫曾在重钢集团食堂做掌勺,厨艺精湛,后来将做包子的绝活儿教给了她。“1998年,我在重钢集团附近支起一个路边摊,每天凌晨3点便忙碌起来,剁菜、拌馅、揉面、擀皮。冬天手冻得通红,面团却依旧要揉得筋道,最终凭借好味道赢得众多回头客。”甑吉纯回忆道。
2007年,甑吉纯把经营多年的包子摊迁至翠柏路,租下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店。从小摊到店铺,凝聚着她二十余载心血,承载着邻里的信任。如今,每天大约能卖出500个包子,品类多样,搭配丰富粥品,是附近居民难忘的早餐味道。
“面和好后,要刷上自家熬制的猪油,这样做出来的包子才够香。”甑吉纯边说边示范。老面发酵的皮醒足40分钟,裹上鲜猪肉、大葱与调料,蒸笼一热,香气瞬间漫出店门,撩拨着早起人的嗅觉。
唐记包子铺(老字号)承载着许多大渡口人的儿时记忆。有人跨区驱车而来,只为重温这口味道;有人携子前来,指着蒸笼诉说往昔。“我每周都要从渝北区开车过来,买几笼包子放冰箱里,一家人可以吃一个礼拜。这包子皮有韧劲,馅料鲜香可口,味道很地道!”正在买包子的市民周重亮告诉记者。
甑吉纯说,她做包子有个“标准”——肉必须新鲜,菜必须洗到水清亮,皮要老面自然发酵,馅料自己调配,不加多余的东西。“用心做出来的包子,才能满足回头客。”她的坚持,让唐记包子铺(老字号)成了街坊口中的情怀。
甑吉纯告诉记者,这家店几乎是自己一个人忙前忙后,老公在外地打工,女儿在企业上班,儿子在读大学。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她觉得很踏实。“忙一点好,日子才有意思。”甑吉纯告诉记者,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小笼包1元一个,大包2.5元一个,粥品2.5元一碗,让街坊邻里天天吃到价廉物美的早餐。
包子是街巷里最为寻常的食物,没有花里胡哨,但愈是平常的传统美食,越讲究工艺,能将平凡的食物做出不平凡的味道,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正如甑吉纯,27年来她几乎天天守在店里,一双勤劳的双手把面团变成了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也把日子蒸得幸福、香甜。